本专家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牵头编写,旨在为我国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的提供参考。一、利奈唑胺的分子结构与作用机制利奈唑胺属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分子式为C16H20FN3O4,其抗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的作用机制为与MTB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在翻译的早期阶段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二、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具有较强的抗分枝杆菌作用,对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具有同等活性,对快速增殖期和静止期菌群均有抗菌作用。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利奈唑胺具有以下特点:1.口服吸收迅速、完全2.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力,可进入脑脊液,其生物利用度接近%3.具有良好的肺渗透性4.肾脏和非酶途径两种代谢途径,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成人使用时,无需调整剂量。儿童与青少年各年龄组的药代动力学比较无明显差异。三、临床应用研究临床研究表明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XDR-TB)的疗效显著,长期使利奈唑胺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仍需要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zl/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