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多发性硬化
(MultipleSclerosis)
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脱髓鞘性疾病。
常累及部位:视神经、脑室周围白质、脊髓、脑干、小脑。
1.临床特点
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散在分布的多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
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
起病年龄20-40岁;男女患病之比约1:2。
亚急性起病。
2.好发人群
吸烟人群:吸烟会增加多发性硬化症的患病风险;
有家族史者: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的风险约为正常人群的7倍;
高纬度地区人群:据调查显示,离赤道越远本病的发病率越高。
二、病因
1.自身免疫反应:某些诱因激发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炎症,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轴索断裂、缺失和脑萎缩,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残疾。
2.病毒感染: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在疾病早期血清抗EB病毒抗体的阳性率较正常人群高。
3.环境因素:据调查显示离赤道越远本病的发病率越高,提示日照减少和维生素D缺乏可能罹患MS的风险。
4.遗传基因易感性: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的风险约为正常人群的7倍。
三、典型症状
1.运动障碍:一个或多个肢体无力;偏瘫、截瘫、四肢瘫;运动障碍下肢比上肢明显。
2.感觉异常:浅感觉、感觉异常、深感觉;神经根痛、脊神经根部脱髓鞘病灶有关。
3.视力障碍:起病急,单眼受累多见;急性视神经炎、视力下降、水肿、视神经萎缩、复视、眼外肌麻痹。
4.共济失调: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性震颤、吟诗样语言)。
5.发作性症状:三叉神经痛、发作性言语障碍和共济失调、痛性痉挛、发作性瘙痒等,痛性痉挛。
6.神经症状
7.其他症状:膀胱功能障碍。
四、辅助检查
1.头颅MRI:白质区多发T1、T2异常信号。
2.脑脊液:单个核细胞数增高或正常;IgG鞘内合成指标增高。
3.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潜伏期均延长。
五、治疗
1.急性期治疗----减轻症状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是MS急性发作期的首选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大剂量、短疗程。
对激素治疗无效者和处于妊娠或产后阶段的患者,可选择血浆置换或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
2.缓解期治疗----减少复发
复发型:β-干扰素、醋酸格拉默、那他珠单抗、米托蒽醌、芬戈莫德、特立氟胺、硫唑嘌呤、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继发进展型:米托蒽醌、环孢素、甲氨蝶呤、环磷酰胺。
原发进展型: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3.晚期治疗----对症治疗
行走困难:中枢性钾通道拮抗剂达方吡啶;
认知障碍:多奈哌齐、认知康复治疗;
疲劳:金刚脘胺、莫达非尼;
膀胱功能障碍:索利那新、托特罗定、非索罗定;
疼痛: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抑郁: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心理治疗。
六、护理
1.日常护理:保证充足的睡眠,轻中度的运动,养成规律的作息。
增加日光照射,补充维生素D。
2.病情监测:半年复查MRI,观察症状有无缓解,加重者需及时医。
3.用药护理:密切观察激素存在的不良反应。
4.安全护理:注意自身安全,防止跌倒损伤。
5.饮食护理:高蛋白、低脂、低糖、富含多种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饮食。
6.康复治疗:加强肢体功能、膀胱功能训练。
7.心理护理:多关心患者,与患者多交流沟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七、预防及预后
1.预防复发:避免诱发因素,防止感冒发热、紧张、过劳和外伤。女病人再病后2年内不要妊娠。
2.预后:女性<40岁发病,视觉、体感障碍等,预后良好。锥体系和小脑功能障碍提示预后较差。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zl/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