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如何能够蜚声海内外?全省余万党员,他为何能被选为出席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带着疑问,我们走近位于邢医院,探访院长张铭连,走近他的人生和故事。
没有食言的张铭连
年的一天,一位保定患医院(医院)的门诊楼。
“医院时,是我接诊的,他因看不到东西并疼痛,情绪非常低落,在回答我问诊时,不时说着‘我知道不中用了,也看不好。你别为难,给我个准信儿,我不想让一家子都受拖累’。”
张铭连回忆道:“这位患者患有原田氏病合并视神经炎的复杂眼病,没有了光感,而且伴有眼球疼痛,四处求医,医院诊治,然而病情没有丝毫好转。在近乎绝望之时,抱着最后一医院。”
经过详细的检查,张铭连心里有了一些把握,为了鼓起患者的信心,他说:“你这病我尽最大力量给您治好!”这是张铭连从医经历中第一次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说的可能过头的话。
张铭连随后为这位患者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能是我的话激励了他,治疗期间他主动配合治疗,到后期还与医护人员不时开个玩笑,那时我才知道,他原来是个非常爱说笑的人。”
治疗中,张铭连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经过半个月的精心诊治,患者视力恢复到0.5,而且无任何不适症状。
“患者临出院时,感激的无以言表,虽没有说过多的话,可我从他眼神里可以看到,那是发自内心的因能重新建立起生活希望后的感激,这也让我深深感到从未有过的欣慰与自豪。”张铭连调侃说,“这也算是我没有食言吧!”
为了不在患者面前“食言”,张铭连已准备30余年。
有梦想的张铭连
张铭连来自农家。他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都是在邢台市威县的一个农村度过的。上高中赶上第一届“社办高中”,破旧的教室里一张张用砖支起的水泥课桌,凳子都是从自己家带去的。当时学校没有取暖设备,冬天经常冻伤手脚,至今,用冻伤的手在砖块支起的水泥桌上写字、学习的情景,仍让他记忆犹新。
因为小时候身体虚弱,张铭连便有了当一名医生的志向。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他一口气填写了三个医学院校,最终被河北新医大学(现河北医科大学)录取。5年大学生活,陪伴张铭连的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以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西医理论。张铭连曾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有过百思不解的迷惑和彷徨,更有过顿悟后醍醐灌顶般的畅快淋漓,遨游在浩瀚的中医海洋,梦想始终将我照耀。”
年9月,22岁的张铭连怀着“一定要做一个好大夫”的朴素信念,跨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的校门,医院,成为了一名中医眼科大夫。从此,他的人生就与这一神圣的“光明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勤学苦钻的张铭连
张铭连在与他曾同住一个宿舍的同事王春华眼里是这样的:没别的爱好,除了上班,回宿舍就是捧着大本的《审视瑶函》《秘传眼科龙木论》《目经大成》等中医经典著作看。没有见到过他看书的人可能不知道,他看书时的表情跟入了魔一样,有时还自己能笑出声,或者说几句没人能听懂的话。
“我们后来医院家属院里,每天晚上关灯最晚的准是铭连家,而且,医院30多年了,从来没见过、没听过张铭连休过年休假,他把精力和业余时间都放到了读书科研上。”
张铭连的勤勉与聪慧赢得了中医世家、国内著名中医眼科专家庞赞襄、庞万敏老师的青睐,悉心培养、教诲。可就是这个学生,居然嫌老师教得不过瘾,跟着老师在临床中学习掌握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之外,还借来了老师的藏书,并拿出了大学练就的啃书功夫,博览、精读、做笔记,让中医传统理论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再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领悟。
“医书是按照病写的,而病可不是按照医书得的!”张铭连说,“我最好的老师正是有疾患的病人。”采访中,不时有慕名而来找张院长诊疗的患者,医院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说:“张院长多年来一直坚持门诊一线工作,常年出专家门诊、眼科疑难病专家会诊和业务查房,已经为20余万患者实现了光明梦。”
创始于清朝末年的庞氏中医眼科距今已有余年,作为庞氏第五代传人,张铭连在继承其“目病多郁”“热性眼病与杂性眼病辨治规律”“目脏相关学说”理论基础上,积极拓宽中医眼科望诊理论,在传统中医眼科望五轮、八廓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仪器,延伸中医眼科望诊至神膏、目络、视衣,逐步形成了中医四诊结合现代诊断技术,并作为中医药治疗疑难眼病科研、判定疗效的标准。
沿着这种思路,张铭连创立了“目络学说”并研发出6种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于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缺血性眼病,并获得了显著疗效。在河北省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张铭连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受到时任省长张庆伟等领导的接见。
注重科研的张铭连
在张铭连心目中,当医生,就是要医术最好,别人不能看好的病,自己要能;中医眼科,就是要能力最强,医院不能达到的水平,这里要能!对医学与诊疗几近痴迷的张铭连知道,要做最好的医生、最好的科室,必须高扬科研之帆。
年,从同一个村庄陆续来了许多症状相同的病人,且多是老人和孩子。在积极进行诊治的同时,张铭连和科里的大夫们警觉起来,一边向上级报告,一边配合有关部门调查,最终确定为水污染引起的甲醇慢性中毒,随即展开深入研究。
一开始去给群众普查看病时,村民是非常愿意的,但经过一段治疗,病情有了一个稳定的效果后,再去跟踪检查时,因要干农活儿,有的人还要外出打工,经常是去几次也不一定能找到跟踪的患者。医院科研气氛还不浓厚,很多医生感觉已经完成了工作,不愿意再费时、费力做科研工作了。张铭连自己主动加班加点,一个一个联系患者做工作,最终发表的“慢性甲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系列论文,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年开展“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致病机制及干预研究”项目时,张铭连团队也遇到了困难。很多群众怕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家里有遗传病,以后孩子们不好找对象,不愿意接受检查和治疗。于是他们就开私家车,不穿白大褂,先与患者沟通,约好时间和地点进行保密性检查。
“虽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令我们满意的是,通过中医的一些方法,部分患者的病情有了一定好转,保留住了一定的视力,尤其是随着我们与被调查患者的接触,很多患者认识到这种病的发病原因,能够正确面对了。”
科研之帆,不断把张铭连推向事业的潮头。38岁,他被省政府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2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5岁,被命名为“第五批省管优秀专家”;46岁,被评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这一个个人生道路上闪亮的足迹,写满了事业的辉煌,也是他超越别人、超越自我的奋斗历程和为之付出的心血与汗水的结晶!
走向世界的张铭连
年3月1日至5日,张铭连院长一行3人受邀到波兰进行了学术访问。3月2日,张铭连在年第9届波兰角膜国际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国中医眼科的传承与发展概况》的大会发言,现场各国专家反响强烈。
论坛为中欧最大的角膜学术盛会,近千人参加了会议,论坛主题是“角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来自中国、德国、美国、波兰等国家的50余位国际知名眼科专家做了专题发言。
张铭连用典型病例进行了中医药治疗效果的展示,并系统介绍了“采用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采用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现代中医眼科的诊疗模式”,引起与会各国专家的浓厚兴趣,会后多名国外眼科专家主动联系到中国参观学习,希望今后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进行合作。
医院,吸引了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的患者前来求医就诊,已成为邢台市和河北省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单位。
来源:共产党员杂志
请勿转载未经授权凡本网原创作品本网唯一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ws/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