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jc/140117/4328648.html编者按:
一位中年女性急性起病,表现为视盘水肿,之后出现快速进展性视网膜血管闭塞性改变,前节及玻璃体炎症,视力迅速下降,应当如何诊治呢?让我们一起按迹循踪,追寻真相。
病例特点:视盘水肿起病,快速进展
---起病3天
中年女性因“右眼下方视野出现暗点3天”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20/25,眼压21mmHg,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视盘轻度水肿。为排除视神经炎,行头颅+眼眶MRI,但未见明显异常。
---起病6天
患者右眼视力进一步下降至20/70,前房细胞++,KP。视盘水肿加重,出现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样表现。
---起病7天
右眼视力降至光感,前房细胞+++,角膜下方KP,玻璃体细胞+。如下图所示,视盘水肿伴盘周火焰状出血;上方视网膜广泛视网膜内和视网膜前出血,小动脉变细,迂曲扩张的视网膜小静脉周围可见血管白鞘(箭头);下方视网膜赤道部可见大量视网膜深层白色病灶(星号)。患者左眼检查全部正常。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C、大剂量口服伐昔洛韦(2g,每日3次)
答案分析
本例患者单眼急性起病,迅速进展,其特征为视盘水肿,视网膜动静脉出血性闭塞,眼前段和玻璃体炎症,高度怀疑病毒性视网膜炎(急性视网膜坏死),需要进行PCR检查。
患者病情快速进展,严重威胁视力,在PCR结果出来之前,口服抗病毒药物而不是更昂贵的静脉制剂来进行经验性治疗,是更为合理的(选项C)。在行感染相关检查之前,禁忌全身或眼内类固醇激素治疗(选项A和B)。如果没有细菌感染证据,肌注青霉素G(选项D)是不合适的,即使患者有眼部梅毒,治疗方法也是静脉注射青霉素,而不是肌肉注射。
PCR揭示真相——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视网膜坏死
急性视网膜坏死的病原诊断需要借助于实验室检查——PCR。本例患者PCR结果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阳性,确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视网膜坏死,遂为患者行静脉注射阿昔洛韦和玻璃体腔注射膦甲酸钠治疗。
回顾一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诊疗要点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ARN)是一类以急性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视网膜动脉炎、视网膜血管炎、融合性坏死性视网膜炎、视神经病变及视网膜脱离为特征的眼部综合征。致病病原依次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包括HSV-1和HSV-2)、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绝大部分急性视网膜坏死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部分患者则是因感染HSV-1和HSV-2所致;巨细胞病毒是较为少见的病因,且一般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EB病毒则更为罕见,目前明确是单纯EB病毒感染的急性视网膜坏死仅有极个别的病例报道。
关于急性视网膜坏死的诊断:
急性视网膜坏死的诊断标准是年由美国葡萄膜炎协会制定的,包括如下:
1.周边视网膜单发或多发的边界清晰的视网膜坏死灶;2.未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病灶快速进展;3.坏死灶呈环形发展;4.累及动脉的闭塞性血管炎;5.玻璃体和前房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关于急性视网膜坏死的治疗
研究表明,口服伐昔洛韦(2g,每天3次)可能与静脉注射阿昔洛韦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同样有效。根据美国眼科学会年关于急性视网膜坏死管理的文献,口服和静脉抗病毒治疗促进视网膜炎消退,在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且两种治疗方法均能降低对侧眼受累的风险。
在全身应用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往玻璃体腔注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玻璃体腔注药的抗病毒药包括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
本例急性视网膜坏死有点不寻常!
急性视网膜坏死的典型表现是玻璃体炎、闭塞性视网膜小动脉炎、多灶性周边视网膜坏死(即ARN三联征)。
本例患者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的一种罕见表现:开始表现为视盘水肿,几天后出现视网膜分支动静脉闭塞和前葡萄膜炎。在视力丧失7天后,右眼超广角FFA可见静脉期充盈迟缓,视网膜上方动脉和静脉闭塞,以及与闭塞相关的视网膜出血。视网膜下方中周部出现小的炎症病灶,无融合趋势,玻璃体炎症程度较轻(见下图)。以前有报道称闭塞性动脉炎是急性视网膜坏死的早期表现,但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很可能是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的一种变体,约17%的患者可出现视神经炎。而本例患者并无其它并发疾病,且HIV检查为阴性结果。
后续如何?
患者接受5天的静脉注射阿昔洛韦和3天的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随后口服伐昔洛韦(1g,每天3次),强的松(60mg,每天一次)。一个月后,视力为手动,但随后发展为视网膜脱离。
原文截图:往期精彩回顾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视网膜掀起“波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ws/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