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神经炎(VN)是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前庭性偏头痛后又一常见的外周急性前庭综合征。据报道,前庭神经炎占眩晕疾病的3%-10%,发病率为3.5/,平均年龄在30-50岁。
流行病学:前庭神经炎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常常密切关联,HSV-1型病毒感染为可能病因。前庭神经炎起病急,常于晨起时发病,严重的眩晕可持续数日至数周。约半数患者具有前期的呼吸系统感染史,或在发病前1~2天左右有过眩晕的短暂发作。
解剖关系:前庭神经是第八对脑神经(听神经)发出的分支,分为上下两支。前庭上神经主要分布于椭圆囊斑、球囊斑前上部及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壶腹嵴;前庭下神经主要分布于球囊斑大部及后半规管壶腹嵴。
临床分型:前庭上神经炎:累及前庭上神经、前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及椭圆囊。
前庭下神经炎:累及前庭下神经、后半规管及球囊。
完全型前庭神经炎。
临床特点:
多由单侧前庭功能减退引起的眩晕、恶心或伴呕吐、振动幻视、平衡功能障碍等,主要表现为急性自发性眩晕持续24小时以上,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达高峰,伴随有振动性幻视、恶心、呕吐和向一侧倾倒,头位改变会加重眩晕,患者喜静卧不动。
临床体征:快向向健侧的自发眼震,患侧甩头试验(头脉冲试验)阳性,摇头后快向向健侧眼震,踏步试验偏向患侧,无听力损失。
辅助检查
?冷热试验:可以评价半规管的功能,通常受损侧前庭功能低下。
?VHIT(视频头脉冲试验):可以显示多个半规管的功能,可见病变侧半规管功能增益降低。
?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
①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定位前庭下神经炎。
②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定位前庭上神经炎。
鉴别诊断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一般有定位体征,影像学有助于诊断。
?梅尼埃病:2次或2次以上的眩晕发作,每次持续20min至12h,伴有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或)耳闷胀感。
?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一类与眩晕、头痛相关的疾病。
治疗原则
?对因治疗
①激素:甲泼尼龙;泼尼松
?对症治疗
①前庭抑制药:异丙嗪、地芬尼多。
②前庭代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
③前庭康复训练:摇头固视交替固视等。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ws/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