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炎

视觉电生理检查一视网膜电图


年DewarJ首先记录了人眼对视刺激的电反应[1]。年,Riggs把接触镜电极引入到记录视网膜电图中(ERG)[2];Karpe[3]应用了这种方法首次记录了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独特的ERG反应。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眼科临床视觉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许多眼科疾患诊断不可缺少的工具。

常用的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眼电图(elctrooculogram,EOG)和视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国际临床神经电生理学会年推荐了VEP检查的标准化,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年制订了临床ERG检查的标准化,以便全世界不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相互比较。年又出现了多焦点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ERG)、多焦点视诱发电位(mVEP),多焦点视觉电生理技术提供了在精确的水平上评价视觉系统的一种手段,是我们将视网膜功能进行客观地形图化的一大进展。

一、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电图(ERG)是短暂闪光刺激诱发的视网膜综合电位反应,是视觉电生理中有代表性的部分。根据刺激光的不同形式分为闪光ERG和图形ERG。根据适应状态分暗适应ERG、明适应ERG和颜色ERG。

(一)、闪光ERG(flashERG)

1、主要成分及起源

闪光ERG简称ERG,主要有一个负相的a波和一个正相的b波组成一个双相波。叠加在b波上的一组小波为震荡电位(OscillatoryPotentials,OPs)。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成为OP1、OP2、OP3、OP4等。ERG主要成分起源见表一。

表一、视网膜组织结构与相应的电生理检查

2、基本技术

闪光ERG必须用全视野球刺激。记录电极使用角膜接触电极角膜接触镜电极,参考电极可装配在接触镜-开睑器内,接地电极必须放在无关点上接地,如额部或耳部。记录选用的标准刺激光(standardflash,SF)强度为在全视野凹面上产生1.5~3.0cd/(s.m2)的亮度。标准化要求将SF按0.25log梯度减弱3log单位范围。明适应的背景照明要求在全视野内产生至少17~34cd/(s.m2)(5~10fl)的照明度。放大器和前置放大器的通频带范围为0.3~Hz。前置放大器输入阻抗至少为1m。放大器导线必须与患者保持一定距离。

3、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使用托品酰胺或新福林充分散大瞳孔,瞳孔应散大到8mm直径,然后在暗中适应至少20分钟后,在暗红光下放置ERG电极。嘱咐患者向前注视指示灯,保持眼位。

4、检查步骤:

一个完整的闪光ERG应包括两个状态:

(1)暗适应状态:

记录视杆细胞反应,最大反应和OPs。视杆细胞反应:低于白色SF2.5log单位的弱刺激反应;最大反应由SF刺激产生,为视网膜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综合反应;OPs:由SF刺激获得,但高通(high-pass)放在75~Hz,低通(low-pass)选择Hz,刺激间隔15秒,取第2个以上的反应或叠加反应。

(2)明适应状态:

记录单闪光视锥细胞反应和30Hz闪烁反应。单闪烁视锥细胞反应:背景光为17~34cd/(s.m2)(5~10fl),可以抑制视杆细胞,经10分钟明适应后,用白色SF刺激即获得视锥细胞反应;30Hz闪烁反应:在记录单次闪光视锥细胞反应后,使用相同的背景光和SF刺激光,每秒钟闪烁30次,弃去最初的几个反应,测量稳定状态时的振幅,30Hz闪烁反应用于测定视锥细胞功能。

5、ERG的测量

(1)ERG测量包括各波的振幅和峰时值。

a波和b波:a波振幅是从基线测到a波的波谷;b波振幅是从a波的波谷测到b波的波峰。

a、b波的峰时值是从闪光刺激开始到波峰的时间。

OPs:OPs振幅测量方法较多,目前绝大多数方法是在ERG的B波上先画出每个OPs小波的基线,再测量其高度,称“两脚规测量法”。较准确的测量是将ERG波形用傅立叶变换进行频谱分析,根据OPs在频域的分布,采用滤波技术去掉a、b波后再测量。

(2)建立正常值:

每个实验室要建立自己仪器的正常值及其界限

6、临床应用

ERG用于判断:

(1)视网膜遗传和变性疾患;

(2)屈光间质浑浊时视网膜功能;

(3)视网膜药物中毒性反应;

(4)视网膜铁锈症的损害程度;

(5)视网膜血管性、炎症性和外伤性等疾患造成的功能损害。

7、诊断指导

(1)熄灭型ERG:使用各种光刺激强度记录不到a、b波振幅,见于:

A、Leber先天性黑蒙;

B、视网膜发育不全;

C、视网膜色素变性;

D、全视网膜脱离;

E、药物中毒:如氯喹、吩噻嗪;

F、铁锈症、铜锈症

(2)ERG的a、b波下降:反应视网膜内层和外层均有损害,但严重程度未达到“熄灭型”,见于

A、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某些类型:

aERG视杆细胞反应a、b波下降幅度超过视锥细胞反应称视杆、视锥细胞变性(性连锁隐性型、常染色体隐性型、常染色体显性型),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I型和白点状眼底;

bERG视锥细胞反应a、b波下降幅度超过杆体反应称视椎视杆细胞变性(性连锁隐性型、常染色体隐性型、常染色体显性型)。

B、玻璃体出血

C、脉络膜视网膜炎

D、全视网膜光凝后

E、部分视网膜脱离

F、铁锈症、铜锈症

G、药物中毒:吩噻嗪。

(3)ERG的b波下降,a波正常,提示视网膜内层功能障碍,见于:

A、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II型;

B、小口(Oguchi)病:延长暗适应时间,b波可恢复正常;

C、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

D、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4)ERG视网膜视锥细胞反应异常,视杆细胞反应正常,见于:

A、全色盲;

B、进行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5)OPs下降或消失,见于:

A、视网膜缺血状态: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缺血型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

B、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

(二)、图形ERG(patternERG)

1、主要成分和起源

由光栅、棋盘格等图形翻转刺激,引发的产生于后极部的小的视网膜电图称图形视网膜电图(patternERG,PERG)。此电位极小,要叠加记录。它由一个称为P1或P-50的正相波和发生在其后的称为N1或N-95的负相波组成。PERG的起源与神经节细胞的活动密切相关。它的正相波有视网膜其他结构的活动参与。

由图形翻转刺激产生,方格大小为30’,对比度97%,从上到下时间频率增加,最上排为每秒二次翻转(2rev/s),最下排为每秒14次翻转,此时称稳态反应。稳态反应峰谷振幅的主要成分为N-95。

2、基本技术

图形ERG的角膜电极最好选用DTL电极,将DTL电极置于下穹隆部,参考电极置于检测眼外眦部或颞部皮肤。行单眼记录,叠加次数大于次,以便减少噪音干扰和伪迹。

3、检查前准备

记录图形ERG时瞳孔保持自然状态,将屈光矫正到看清刺激器的最佳状态。PERG从视网膜中心凹和中心凹旁引出,刺激图形如果在视网膜上聚焦好,引出的振幅就大。检查开始前,嘱受检者全身放松,但要精力集中。

4、测量

P-50波振幅高度的测量是从基线或从一个负相波谷(N-95)向上到波峰。N-95波振幅高度可从基线或P-50波峰向下到波谷。各波潜伏期均从光刺激开始到各波的波峰或波谷的时间,称峰时间。稳态反应测量峰谷值,或用傅立叶变换测量功率。各实验室要建立自己的正常值。

5、临床应用

(1)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PERG改变早于PVEP;

(2)黄斑病变;

(3)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4)帕金森病。

参考文献

1.黎晓新.视觉电生理检查法.见:刘家琦,李凤鸣主编.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吴乐正,吴德正.视网膜电图.北京:科学出版社,.

3.DewarJ.Thephysiologicactionoflight.Nature;15:-5.

文章来源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第2版)_黎晓新,王景昭主编_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ws/34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