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孩子为什么会近视
、过多使用电子产品
有不少孩子从小就是玩着手机、看电视、打游戏长大的,过早过多的使用电子产品是造成孩子近视的一个主要原因。
2、不良的读写习惯
孩子上学后,如果没有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也会造成近视的出现。
3、营养不均衡
有些孩子有挑食的习惯,在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摄入不足,也会促进近视的发生。
4、户外活动少
孩子一上学后,时间都被学习占满了,各种课程、补习班、兴趣班,都把孩子的时间占得满满的。如果家长再没有带孩子户外运动的意识,孩子会长时间用眼得不到休息,也会促进近视的发生。
二
家长如何预防孩子近视
、引导孩子日常维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记住下面的顺口溜:读书写字三个一,胸离桌子一圈,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让孩子在日常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坐姿,不仅可以保护眼睛,还可以保持挺拔的仪态。
2、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作为父母,平日里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增加孩子眼睛远眺的时间,多看看绿色植物。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
建议家长多带孩子进行球类运动,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足球、高尔夫球等。这样在运动的同时,眼球会追随目标,使眼部肌肉得到放松和收缩,可以有效的减轻眼部疲劳。
3、勤做眼保健操
鼓励孩子坚持做眼部保健操,注意正确的手法以及穴位。
4、控制使用电子产品时间
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玩电子产品以及看电视,家长需要和孩子立好规矩,并且坚持执行以身作则,有助于孩子养成自控的好习惯。
尽量避免带孩子去看电影,尤其是6岁以下的孩子。孩子的眼睛发育还不成熟,动不动就2、3个小时的电影,对孩子眼睛的伤害是很大的。
另外,别给孩子购买激光类的玩具以及劣质太阳镜,会影响孩子眼睛的正常发育。
5、均衡饮食
家长们日常多为孩子搭配合理饮食,让孩子做到不挑食,多吃富含钙、蛋白质的蔬菜、奶制品、坚果类食物。
同时要控制甜食的摄入,因为有研究表明,糖类的代谢需要依靠维生素B,孩子吃的甜食过多,会造成维生素B缺乏,容易患视神经炎。
6、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光线环境
不让孩子在过强或过弱的、忽明忽暗的地方看书;看电视时要开灯,并且和电视保持3米以上的距离;使用电脑时眼睛和屏幕也要保持距离不低于50cm。
万一近视了我们该怎么办?
定期检查视力:定期检查视力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发现有近视的话,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检查,看看是否配制眼镜,同医院进行眼科检查。勤监控,有恶化或者近视加重情况,及时听从医生建议给予干预治疗!一旦有近视的小朋友戴上眼镜,切记不要脱脱戴戴,因为这样反而会加深近视。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发现视力不良者及时分析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饮食上也需要注意
近视孩子饮食四大忌:
一忌食甜食
甜食中含有大量糖分,糖分的消耗需要大量维生素B。如果摄入大量甜食,体内维生素B就会相对不足,延缓近视和预防近视的小朋友应当避免摄入过多糖分。
二忌食油炸膨化食品
油炸膨化食品,多为精细加工的淀粉类食物,如薯条、蛋糕,会促使胰腺分泌较多的胰岛素,过多的胰岛素会引起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蛋白质-3”迅速减少,会造成儿童眼球长得太长,眼晶状体发育不协调。容易形成近视或者加快近视的发展。
三忌食容易产气的食物
容易产气的食物如地瓜、马铃薯、芋头、黄豆食用过多,会导致肠道胀气,影响儿童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放,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利于儿童眼部的生长发育。
四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辣椒、花椒、胡椒都属于辛辣刺激性食物,儿童应尽量减少食用,家长在准备餐饮的时候也应尽量避免。辛辣食物容易刺激眼部,导致眼部分内泌物增多,导致视力影响加重,不利于患者恢复不利于视力的提高。
近视饮食的四大原则:
、蛋白质
就巩膜来说,它能成为眼球的坚韧外壳,就是由于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构成很坚固的纤维组织。巩膜虽有一定的坚韧性,但在眼轴前后径部位仍比较弱。肉、鱼、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全部必需氨基酸。
2、钙
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也是巩膜的主要构成成分。钙的含量较高对增强巩膜的坚韧性起主要作用。食物中牛骨、猪骨、羊骨等动物骨骼含钙丰富,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其他如乳类、豆类产品、虾皮、虾米、鸡蛋、油菜、小白菜、花生米、大枣等含钙量也较多。
3、锌
近视患者普遍缺乏铬和锌,近视眼的饮食应多吃一些含锌较多的食物。食物中如黄豆、杏仁、紫菜、海带、羊肉、黄鱼、奶粉、茶叶、肉类、牛肉、肝类等含锌和铬较多,可适量增加。
4、维生素A
适当食用胡萝卜、枸杞可以提高维生素A的摄取量。人体的视网膜光感受器是由视黄醇和视蛋白所构成,枸杞中所含丰富的B一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而维生素A可生成视黄醇,从而提高视力,防止黄斑症。
专家提醒:一定要保持好的习惯,要保持良好的坐姿,注意用眼时间,改善用眼环境,就可以让近视眼远离你。
您还知道哪些预防近视的方法
欢迎留言与大家一起分享
最后,记得关爱白癜风儿童北京医院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ws/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