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炎

活动回顾我本芬芳读书会


Echoartspace

回音艺术空间

致力于将阅读、艺术及自然体验推广给每个人

读书会PPT

年4月30日,回音文学社顺利举办了杨本芬奶奶三部曲之一《我本芬芳》公益读书会,本次读书会很荣幸邀请到《秋园》、《我本芬芳》的特约编辑信宁宁老师参与分享,谢燕珊老师从作者简介,梳理《我本芬芳》主要内容,分享这本书与我有何关系?三个方面与读者交流,宁宁老师从《我本芬芳》的存在意义谈到读书与写作的意义,谈到女性写作的困境等,还与读者分享了与杨奶奶日常交往的趣事,让我们与作者杨本芬奶奶的链接更加紧密。

本次读书会由回音文学社主办,广州图书馆协办,参与读者共13人,阅读,让我们相遇。

读书会PPT

目录

一、作者简介二、书籍简介:梳理《我本芬芳》主要内容三、这本书与我有何关系?四、文本朗读与分享

读书会PPT

杨本芬三部曲

《秋园》《浮木》《我本芬芳》

谢老师:写作是杨奶奶回忆亲人,倾诉情感的方式之一。妈妈梁秋芳即秋园坚韧、悲苦的一生给杨奶奶留下不可抹灭的印象,母女都热爱读书,在那样艰苦、社会动荡的条件下,她们读过书,却因各种原因没能顺利毕业。杨本芬奶奶在厨房写作,女儿章红帮她发表在一些刊物上,很多人喜欢。我特别喜欢她淳朴的文风和纯粹的情感,她生命中经历过的那些事,见过的那些人,历历在目。妈妈死后就活在她的心里,还有那个年代与自己有联系的一些人。杨奶奶笔下的人物,使我感受到:一个人的情感达到制高点是最控制不住的,我们对一个人,一件物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出于我们的爱与思念。

读书会PPT

全书共三部分加一个尾声,没有标题,谢老师用自己理解进行梳理

第一部

?结婚是惠才的转折点惠才从湖南湘阴来到江西求学,快毕业时因出身问题被下放农村,朋友文枝让她可以问问吕医生,看看能不能帮上忙。吕医生对惠才的印象好,也答应会帮助她读书。然而,前提是跟他结婚。惠才是湖南人,当时湖南人在江西本地常常偷盗,给江西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为保险起见出此下策。

惠才非常无奈,年纪轻轻,对婚姻一无所知,内心不免有些恐惧,可是对读书的热爱,让她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着她,因此,她仓促跟吕医生结婚了。

惠才实际上对吕医生的印象不错,当过兵,不抽烟喝酒,爱吃零食,对同事和病人都很热心,养父母被划为地主,他的出身跟她一样,惠才对吕医生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吕医生在追求惠才时,眼里有光,彼此相互吸引,只不过,两个人的性格,思想,彼此还没摸索清楚。

惠才性格要强,害怕被当作寄生虫,结婚第二天,她决定自力更生。找了以前的黄队长谋得一份工,住进了梦魇不断的小黑屋,一个连续死了11个人的地方,她与老鼠作伴,在黑暗里失眠,憔悴得如同鬼,吕医生来了又走,医院有事离开,留下惠才默默忍受。惠才如此要强,把自己置于孤独伶仃的地步。

惠才后转去做会计,记工分,离开了小黑屋,与吕医生见面少,抱怨几句,见面又欢喜。总之,惠才给我的感觉是太懂事,要强,勇敢,能隐忍,是默默承担,包容的人。她还替吕医生回家看望父母,描述了姐姐家,父母家的情况,见到农村的一些景象,对我来说,某些事情跟我小时候生在农村的地方很像。最深刻的是描述茅厕那一幕恐怖的画面。

惠才有身孕时,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为不能继续读书感伤,结婚是一个转折,生孩子也是一个转折。吕医生没有体贴和照顾惠才,反而说怕她娇生惯养,显得非常无情。惠才说没想到吕会对她不好,常常以泪洗面,自我消化,也时常内心感到无助而呐喊。

生活原本就困难,加上丈夫不体贴,惠才想过去死,但为母则刚,她不舍女儿活了下来。之后,政策下来,她成了非农业户口,吕医生也分得两间平房。日子看似好起来了,但还有哪些坎要过呢?

第二部

?惠才和吕医生一起经营家庭,养育孩子

吕不懂得经营家庭,常乱花钱买零食招待客人,买毛毯,惠才劝他,他还理直气壮跟惠才怄气。惠才跟吕斗嘴,吕总是喜欢逃避和冷暴力应对,惹得惠才偷偷抹泪。

贫贱夫妻百事哀。惠才和吕因为经济问题矛盾升级了,以前没有孩子,生活是两个人的事情,如今孩子三个,惠才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计算着过日子,而吕医生除了被安排去乡下种地几个月,其他生活照旧,他无法体会惠才的艰辛。

惠才对吕的包容度太高了,即使吕经常伤害到她,但她卑微着原谅所有,太能隐忍,也无可奈何。

惠才是有文化的,读过师范,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谋得一份好工作,但因为要照顾孩子,惠才拒绝了园长和校长邀请她去做老师的好意。最终做了车辆调度员,家里请了一位婆婆来做保姆,勤快的保姆把他们一家照顾得妥妥帖帖,惠才和吕两个人难得的消停,没有拌嘴。

然而,惠才结扎又让两个人陷入僵局,她跟吕商量,吕没有表态,她结扎以后又被责怪,吕认为惠才还可以生多一个男孩来陪伴第三个儿子。母亲过来照顾她,因为炖鸡肉没有叫吕医生吃,吕医生跟惠才母亲吵了一架,惠才母亲隔天就回家了。惠才以泪洗面,没想到吕会如此对待自己的母亲,她也想走。之后吕有些愧疚,求保姆刘婆婆来劝慰惠才,自己却不敢回家。好友文枝给惠才支招,让惠才给吕医生台阶下。这让我感受到,外人是无法理解自己的感情的,只有自己了解,只有自己能够做决定。

惠才弟弟来看她,吕见他来过年只带了一只鸡,气得炒菜打烂锅,没好脸色给她弟弟看。惠才又以泪洗面,弟弟见状,鼓起勇气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吕对姐姐好。吕的老家来客人,吕好吃好喝款待他们,把雨鞋和钱送给他们,前后对比,惠才无奈至极。不仅如此,吕还误解惠才,他认为从前被偷的鸡都是惠才拿去卖钱寄回家了,惠才难以置信!

第三部

?孩子们长大,他们老了

孩子们终于长大了,惠才和吕两个人在养育孩子上,都舍得。惠才被邀请到学校演讲,讲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吕舍得给孩子买学习资料,孩子上学走过的一条小路常常裤脚湿透,吕将小路修剪了一番。在孩子眼里,父亲是好父亲,在惠才眼里,他不是一个好丈夫。

孩子们要上大学了,吕和惠才决定养猪卖钱供孩子在外读书。吕因为没休息好肺结核复发,治疗肺结核用药过量,导致患球后视神经炎,在上海医治了一段时间。惠才每次去看他,偷偷抹泪。惠才非常仁慈,体贴吕,一心为家庭付出。医院继续上班。

尾声

?婚姻的自我鉴定

读书会PPT

八十一岁的惠才问吕医生,下辈子还愿意在一起吗?吕医生说三个不愿意,让惠才大失所望。尾声颇有对自己六十年的婚姻进行鉴定之感,磕磕绊绊走过的一生,最终才发现两个人非常少交集,没有走到对方心里的婚姻,就也如此罢了。

读书会PPT

接下来,宁宁老师就谢老师的分享,表达自己对最后一点的体会:我接着??谢老师最后一条说??:我们能够为陷入困惑的女性提供什么帮助?这个话题我今天下午刚好跟一个朋友在讨论。我想说:作为可能运气比较好的女性,??我们能够为陷入困境的女性做点什么?比如说有些女性她们的婚姻挺幸福的,能够遇到一个相对??比较尊重女性的伴侣。但也有些运气比较好的女性,我个人感觉是她们对其他一些处于困境的??女性的处境好像不是特别能够理解和体谅,?还有一些比如说精英女性,他们会说??:有很多女性她的处境不佳,是因为她们不够聪明,不够勤奋。?然而,我觉得不是这样,我觉得很多女性是因为她们没有机会,她们被剥夺了很多的公平,比如说家里有??兄弟,然后她们可能就是兄弟就能上到大学,女性可能??学习最好,却中途就辍学了。?所以我觉得相对而言,那些运气更好的女性,我们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我觉得谢老师就说的挺好的,比如说像我们??回音文学社,就能举办这种读书活动,在社群里面互动,以后也可以举办更多这样的活动,帮助女性不管是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能够更多地解放自己,去觉醒,能够做出更多的事情,我觉得是特别好的

作为图书编辑,我能够做什么?

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作为图书编辑,我其实是想挖掘更多的女性作者,希望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声,去表达,她们的故事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和听见,所以我今年还会陆续做几本关于女性的书,有写女性友谊的,还有一个是我现在正在编的一个稿子,一个外国女作家写她离婚前后的心路历程,写得也挺动人的。我今年明年都会做更多女性作者,或者是关于女性题材的书,这是我作为图书编辑,能够为女性做的更多的事情,同时,我平常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比如微博,豆瓣等,我也蛮喜欢去转发一些跟女性有关的新闻事件,就是希望陷入困境的女性能够有更多机会被看到。

会议截图关于杨奶奶的书籍杨本芬奶奶目前有这三本书,她第四本书也已经把一部分的稿子交给我了,写得也非常感人,先给大家预告一下,第四本书可能会在明年出。杨奶奶今年80多岁了,虽然不能说是一个非常有自觉意识的女性主义者,但是我觉得杨奶奶的写作行为本身就像是女性如何获得独立自主的一种实践,我觉得杨奶奶的写作是女性探求自身主体性的实践,不管是在《秋园》和《浮木》,我觉得她是以女性个体的视角在关照时代和历史,这种视角可能跟很多男性作者的视角不太一样,比如说有读者说《秋园》是女性版的《活着》,两者视角的确不一样。《我本芬芳》这本书有何价值和意义?《秋园》和《浮木》,写母亲,写亲戚,《我本芬芳》其实就聚焦在一个婚姻当中的女性。这三本书中《我本芬芳》更加具有女性视角,因为它整本书都是一个女主角,虽然是第三人称,但给我的感觉挺像是女性在独白一样。我开始编辑时,也有一些担忧,读者会觉得通篇就是一个女性对于她婚姻的一些感受,而且更多的是委屈,是不解和困惑,我有点担心读者不耐烦,等到我编完稿子再回过头去看,我觉得它有非常珍贵的地方就是:可能我们周围没有这么大年纪的人,比如说我自己妈妈可能是60岁,不管是60岁或者甚至更年长70岁80岁,我觉得很少有女性能够直抒胸臆去表达她们对婚姻的看法,我不知道其他的姐妹,她们的妈妈有没有跟她们讲很多婚姻的事情,但我妈妈没有跟我讲过太多她对婚姻的感受。她有时候会抱怨我爸爸这个人,但是她并没有很详细的写出她在这段婚姻当中经历了什么,没有特别细微的感受,因为我妈妈也不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可能很多女性没有这种机会,或者是说一方面是没有机会,一方面也没有能力去通过很长篇的文字把它写成一本书来讲述自己的婚姻,所以我感觉杨奶奶这本书写得非常珍贵,在这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我们很难想象,还有多少这个年纪的女性有意愿有能力有机会公开言说内心的苦与痛,坦诚地表达对亲密关系的遗憾与困惑,这份直面人生不懈追索的态度深深地鼓舞了我,我意识到不论身处何方或者年纪几何,女性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分享,哪怕到了80岁依然会焕发活力与光彩。芬芳这本书的出现就是它书写的意义和价值。

读书和写作对女性有何影响和意义?

写作于杨奶奶而言,是她晚年最大的精神支撑吧,我感觉是这样。杨奶奶这几年膝盖特别痛,她前些年做了一场关于膝盖的手术,手术失败了,后遗症是她的膝盖会特别疼,时不时就疼,如此遭受病痛的折磨,但是她一旦去写作,可能可以暂时忘却一些身体上的病痛,然后对于她精神上的影响,她觉得更加有盼头,而且她特别特别开心能够有读者跟她分享读她每一本书的感受,她就觉得自己没有白写,有那么多人会喜欢看她的书。

然后看过《秋园》和《我本芬芳》这两本书的人应该对秋园也好,之骅也好,之骅就是芬芳里的女主角惠才,她们其实都是求知若渴的,特别想要念书,然后秋园嫁人的时候,她事先跟她的丈夫约定说她还想继续念书,然后之骅也是惠才,认识了吕医生之后,吕医生想跟她结婚,她的要求也是想继续念书,所以这两个女性都是对念书特别有执念,就是求知若渴。但是,她们的命运也有点相似,就是她们总是想上学而不得,然后秋园因为嫁给她丈夫之后,刚结婚那几年,她其实是上过几年学的,就是她丈夫让她去念书,后来是生了小孩,二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她们就离开了南京,就乘船想要去重庆,中途下车,回到了丈夫的家乡,然后就接连的生儿育女,要养育小孩,操持整个家庭,她就再没有念书的机会了,然后之骅也去求学,第一个学校突然停办了,然后上第二个学校临到毕业被下放,上两所学校,都没有能够上到毕业,但婚后呢,吕医生也是想帮助她去念书,但实际上这个承诺并没有能够兑现,其实就是让人觉得这母女俩的求学之路都夭折了,其实她们都不肯放弃一点一滴求知的机会,这点给我个人的印象非常地深刻。惠才她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但这三个小孩都上了大学,就是她在他们当时生活的那个小县城里面,一家三个孩子都上大学了,这种情况是不常见的,惠才一方面是全身心的陪伴三个小孩,让他们都去上学,三个小孩也还蛮争气的,都考上了大学。然后惠才的二女儿章红老师,其实也是她把这个书推荐给我们乐府来出版的,章红老师本人从南京大学毕业之后,也成了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从秋园到之骅,再到章红,可以说是三代女性,终于有一位女性是大学毕业并且还当了作家。章红老师的女儿现在在美国做软件工程师,让我感受到,就是一代一代的女性,其实都走得更远更加自由了。

杨本芬与女儿

《秋园》在序言里面也叫作在厨房写作。杨奶奶在做饭做菜的间隙,就趴在厨房的小凳子上,自己坐一个小凳子,在一个更高的小凳子上开始写,写了八斤的稿纸,这个景象让我想起,之前看的一个爱丽丝·门罗的采访,她也是说,当她的孩子还小的时候,她会趁着他们午睡,她自己在厨房里面写小说,荣获诺贝尔奖也是因为她写了很多短篇小说,她的长篇小说非常少,而且也是名不见经传的,好像其中有一个非常现实的条件限制,就是她很担心自己被各种事物打扰而写不完,所以她就总是写短篇小说,其实这就反映了女性创作者,特别是成年的女性创作者,她们可能很多人结婚生子之后,她们不得不就在那种繁忙的家务的间隙去写作,这件事情就是跟男性创作者不同,他结不结婚,有没有孩子,对于他的写作事业仿佛没有什么影响,甚至结婚之后还有人来照顾他的起居,他的写作好像会更加的顺利,这也是让我觉得非常不公平的地方,但是是一个客观现实。

这种情况对单身女性作者是比较少的,就是结了婚的女性作者如果她们的伴侣能够很少能够像男性作者的伴侣一样去支持她们创作,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我所了解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她的丈夫是非常非常支持她写作的,而且还自己开出版社发行小说,而且也不要求她生孩子,所以我觉得伍尔夫的丈夫是挺值得赞赏的,虽然说很多男性作家的伴侣会做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这样的女性作家的伴侣真的太稀有了,所以就让人觉得很难得。比如说简·奥斯汀,她一辈子没有结婚,她还住在他父亲的家里面,但她写作的时候也是偷偷摸摸的写,那个时候你可能可以去刺绣呀,或者是做其他事情,大家都觉得做一个淑女很正常,但是你要是像男人一样写东西,甚至想要去发表就很不正常,所以她也要遮遮掩掩,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是有很多的女性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的作品,我觉得就是因为这些前辈在前面,她们有她们这样的榜样,后来的女性创作者被更多的女性作者鼓舞着去写作,我想杨奶奶其实她也是被一些前辈作家所鼓舞着。不管是门罗那样很著名的作家,还是说其他的很多我们所熟知的女作家,还是说像杨奶奶,就是前半生做着跟文字毫无关系的工作,或者和文字也没有关联的生活,但是她到了晚年,只要她还有一种想要表达的欲望,想要拿起笔来,那她们都可以借助写作进行反抗和救赎,这个是我想谈的一点,就是读书写作之于女性的意义。

生活中我跟杨奶奶的一些交往

我还想分享一点,我跟杨奶奶本人的一些交往,我觉得杨奶奶是个特别可爱也很天真的人,她的个性当中是很真诚很热忱的,也比较保有童心的一个人。我觉得能跟杨奶奶结识也是莫大的缘分。杨奶奶有时候会给我拨语音过来,跟我聊聊天什么的,她说的是湖南话,如果她说快了,我可能就听不太懂。杨奶奶算是跟我姥姥是同一个年代的人,我奶奶比杨奶奶年纪还更大一点,但是我跟杨奶奶交流起来并没有感觉到特别大代沟,我可以跟她聊很多,比如说私人的生活,还有工作等,她是一个心态特别开放的人,现在的很多的话题她也能够跟你去沟通,所以我跟她聊起来就挺舒服的,没有说话的时候也挺自在的,比较敞开心扉去平等交流,并没有觉得对方是年纪特别大的人。

关于《我本芬芳》,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它的封面,现在这个封面是墨绿色的底,花是洋红色的花或者说是西瓜红的。第一版封面其实是一个白颜色,底上面是黄颜色的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是那种很柔和的感觉,但其实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很柔和的书,它是一本有些沉重,甚至有一些沉痛的书,所以我感觉就是跟书的内容不太吻合,我们就跟设计师包括跟杨奶奶还有其他同事讨论,杨奶奶是比较喜欢那种淡雅风格的,她也不知道有怎么样的效果,就只是在手机上看到绿和红搭配她就很反对,觉得大红大绿的特别丑,会觉得这种搭配是那种比较太艳俗的感觉,但杨奶奶是个非常素雅的人,平常打扮也是很素雅的。我就跟她解释说其实不是那种翠绿和艳红,它是一种墨绿色和西瓜红,其实是挺洋气的,我还在淘宝上搜了那种裙子的图片发给她,就是那种墨绿底上面印红花的那种裙子,然后奶奶还还是不太能接受,因为她确实没有看到过这种。我们私下又讨论了一下,还是觉得跟书的内容相吻合的封面会比较好,而且这个封面它本身也还是比较有冲击力的,就说希望能够有这种在沉重当中透出勃勃生机的感觉,我就负责说服杨奶,我就说:奶奶我想这个封面都有点失眠了,其实夸张了一点,说没有失眠一整夜这样,但奶奶就以为我夜里都没怎么睡,她就很心疼我,她就说,唉呀不就是个封面嘛,如果你们想用这个绿颜色就用这个绿颜色吧,没有关系,让你赶紧去睡觉,好好休息。我就觉得奶奶特别好,非常关心别人,包括她家人,她身边的亲人,或者像我作为一个远方的编辑,内心非常地感动。

宁宁老师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分享,与读者进行热烈讨论的同时也推荐了几本书,供读者阅读:《醒来的女性》《那不勒斯四部曲》《碎片》《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厌女》《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读书会海报

会议部分截图

往期读书会回顾:

活动回顾

《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读书会

读书会回顾|出版知多少?

读书会回顾|如何面对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第1期书单|月度图书分享汇

读书会回顾|沟通是一场无限的游戏

年回音文学社公益读书会年度总结读书会回顾|语言可以是窗户,也可以是墙读书会回顾

共读《广州传》活动回顾

如何让你的睡眠更高效?读书会回顾|《菊次郎与佐纪》共读分享会读书会回顾|《尘埃落定》共读分享会活动回顾|寻求另一种“活法”的可能性读书会回顾

女性觉醒与自我成长读书会回顾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会回顾

《从梅花说到美》活动回顾

《山是山水是水》读书会活动回顾

春耕读诗这件小事我们一起完成

—end—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SZ

回音文学社是广州裕志回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旗下的文化品牌,是汇集文学爱好者与青年艺术家的天地,长期举办读书会、艺术沙龙、自然教育,致力于将阅读、艺术及自然体验推广给每一位爱好者。年不定期举办阅读,自然农耕,艺术教育活动,年“阅读与艺术教育”、年,年“阅读与自然教育”入选广州公益阅读创投项目,年“阅读与个人成长”入选广州公益阅读创投项目,陪伴读者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与个人成长”项目由回音文学社主办,广州图书馆联合协办的公益阅读项目,年回音文学社将继续举办公益阅读活动,从阅读文学作品,科学、个人成长、教育等书籍入手,定期举办艺术沙龙,通过嘉宾分享、引领共读、阅读打卡及线上线下交流等方式进行,重点在教育上挖掘新的东西与读者分享,希望能够在这条路一起前行,共同成长。回音艺术空间环境局部图广州裕志回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坐落在南沙区东涌镇沙公堡亿达足球俱乐部旁,面朝珠江,南沙大桥下,船只来往如梭,夜晚灯光璀璨,是摄影师留恋驻足的地方,空间内部设有饮茶,农耕体验,自助烧烤做饭,读书写字,手作绘画,钓鱼等功能,是一个悠闲自在适合减压的地方,希望能够给寻求降压减负的人员提供一个去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ss/84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