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炎

疾病预防正确认识白内障别让ldq


彭洋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562/

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第一大致盲性眼病,白内障对视力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社会环境下,白内障发病率日渐增加,视力的下降会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全民爱眼意识,提高人群对白内障的认识及科学治疗,对于防盲、治盲十分必要。

什么是白内障?

眼睛的工作原理类似照相机,它将外界的图像捕获后通过神经传入大脑而被感知。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将外界光线聚焦于“底片”视网膜上进行成像,在视远及视近时晶状体可通过调节焦距使不同距离的图像均得以清晰成像。

白内障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的晶状体混浊,外界光线被混浊的晶状体干扰后,无法清晰成像,导致患者视物模糊,同时晶状体的调节焦距能力也受到影响,导致近视、远视等屈光不正。

导致白内障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数白内障与年龄相关,其他原因包括遗传、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进行性视物模糊、薄雾遮挡感,可伴色觉异常、畏光等,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

白内障如何治疗?

目前手术是彻底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有效方式,白内障的手术原理是将变性混浊的晶状体取出来,再在原位置放入透明的人工晶体,相当于将照相机的镜头进行换新,让外界光线可顺利进入内部。

目前白内障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传统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2.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其关键步骤为计算机精准控制,且能够进行激光角膜松解来矫正散光,手术的精确性、安全性更高。

白内障手术普遍采取表面麻醉方法,手术切口约2.8mm,一般是无痛的,患者术中采取平卧位,需稳定头部不动,目视灯光,手术过程中会有轻微眼胀感,手术流程约10~15分钟;术前、术后均需要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

白内障要“成熟”了才做手术吗?

在白内障门诊中,经常有患者会问到“听说白内障没成熟不能做手术,请问我的白内障成熟了吗?”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既往因白内障手术方式尚未发展优化,手术风险过大,因此会等到晚期几乎盲了再做手术。但是现在白内障手术方式已非常成熟、微创,手术风险小,人工晶体的功能也日益发展优化。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调节能力、调节幅度均会逐渐下降,目前并不提倡等到白内障完全成熟即完全变白后再做手术,全白的白内障不仅会增加手术难度及手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且过熟的白内障还可能引起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导致不可挽回的视力丧失。

当白内障影响视觉质量时,如出现视物模糊、色觉异常、晶状体性屈光不正等,或当白内障伴高度近视、远视影响日常生活,有摘镜需求时,就可以考虑做白内障手术了,通过摘除晶状体并植入所需功能的人工晶体来改善视觉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在《中国伴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屈光不正患者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专家共识(年)》中提到,晶状体手术多用于55岁以上的老龄群体或晶状体密度增高、混浊影响视力者;而40~52岁处在老视早期的群体,晶状体依然较透明且存在部分调节功能者,可选择屈光手术。因此,当晶状体混浊并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时,即可以考虑进行白内障手术,而不是等到白内障“成熟”时再做手术。

白内障术后能看清吗?

白内障手术后的视力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当照相机的镜头不再混浊,外界光线可顺利进入眼内,但是能否清晰成像还需“底片”视网膜的正常工作,因此视网膜、视神经的健康与否对术后视物是否清晰起到重要作用。若患者存在黄斑病变、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炎等疾病,术后视力一般较差,但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的部分是可以通过手术解决的。

另外,晶状体被取出后置入的人工晶体是否仍具有调节焦距的能力呢?这就涉及到了人工晶体的选择问题。目前我国使用的人工晶体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其功能及优势各有不同(见下表):

通俗来讲,单焦点型人工晶体适用于日常生活,但视近(如看书报、看手机、写字)时需佩戴老花眼镜;双焦点型人工晶体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及近距离用眼,中距离视力稍差;三焦点型人工晶体可基本满足远、中、近距离的用眼需求,价格也更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人工晶体均无法替代透明、健康的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不同人工晶体的功能是针对术后不同用眼需求而设计的,患者可根据自身的用眼需求进行选择。

来源:重庆健康教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qx/86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