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炎

王洪格自信从自律而来


治白癫疯办法 http://m.39.net/pf/a_7288900.html

一名眼科医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接诊、手术、学习、跑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眼科医生王洪格探索出的人生秘诀:选择一条热爱的路,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本期受访人物|王洪格

医院业务副院长、眼底病科主任

「心之所至,路之为开」

从条件不好的农村小伙,到如今眼科界的权威专家,从身患气管炎每天打针吃药,到学校里的明星运动员,从中国到日本求学深造再到回归,描述这段经历的时候,他显得欢脱、活泼,也流露出深挚与诚恳。

“现在的我很感谢那段时间的经历,他让我在困难和逆境面前更多了一份忍耐和坚毅,我想做的事绝对不会放弃,就像学医这条路,一旦开始了,就是一辈子。”他总能从经历的事和看到的人,学到他想学的东西,这可能也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学医如此,诚然运动也是一样。

儿时孱弱身体,或主动或被动地倒逼他开始运动,短跑、长跑、竞走、篮球、马拉松......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着对运动的极致热爱与追求,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健康的要求,同时也是作为医生另一种方式的自律。

以下是小编与王洪格院长的对话。

小编:年以来,新冠疫情给全球各地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展开谈一谈,作为一名医生您的感触?

王洪格:医院,也是卫生系统的细胞、一个小群体。疫情爆发以后,医院也是响应国家社会的号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到了一线防疫的具体工作当中,对外核酸取样、捐款捐物,对内每周一次全员核酸检测,严抓严防,保证每一位到院患者、每位员工以及员工家人的健康与安全。

从医务工作者这个角度来讲,新冠疫情的爆发、严峻程度、以及常态化的防疫现状,都让我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作为医生肩上的那一份责任与重量,怎么能为身边的人、为自己的患者、为医院为社会多做一点点事,成为我这两年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的问题。

医院,比如说现在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低龄化,如何做好糖尿病的防治?另外新冠疫情流行的大环境下,确诊病例的眼睛也会有一些临床表现,比如说结膜炎、葡萄膜炎、视神经炎等等。春节期间我查阅大量资料和文献,做了一些与新冠相关的眼病功课,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跟眼科同行进行一些交流和学习,跟大家分享,也算是为疫情、为现代社会尽一点自己的努力。

小编:您是什么原因选择成为一名眼科医生呢?

王洪格:我来自农村,小的时候家里条件很差,身体也不好,气管炎,每天上学以后都要打针。后来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医院打针,但是因为过敏导致过敏性休克,幸运的是最终抢救了回来,当时这件事对我家人触动很大,尤其是我,我就想如果我是医生有没有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那个时候算是种下了一颗种子。

86年参加高考,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山东医科大学录取,读了六年级英语班,双套教材,一套汉语一套英语。我们都知道迄今为止,还有很多医学界的文献都是英文编著,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多了解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机会。后来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在山医附院实习,当时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眼底病杂志,封面就是一张视网膜的相片,印象很深,当时的我感觉这个东西太神奇了,加之机缘巧合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眼科。

小编:这中间的过程对您影响或触动比较大的事情是?

王洪格:考研究生出国这段经历对我的眼科专业影响是比较大的。正式医院大学学习这两年时间,让我对眼科有了更深的认知,也认识到国际眼科与国内的一些差别。回国医院工作,跟随董晓光院长进一步学习。年咱们青岛华厦建院,医院辞职,辞去了当时的事业编,也就是所谓的金饭碗,来到医院,到现在已经是近七年的时间。

每次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接诊患者或者完成一台手术的时候,那种自豪感是无法用语言精准描述的。我想到现在为止,我也不会有什么其他的改变,一定会把眼科职业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为更多的人带来光明,也为社会为国家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多一点,再多一点。

小编:从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成长为一名业内知名的专家,您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洪格:我认为需要有几个前提。

第一,初心。

最开始我们要学习很多课程,生理生化、病理解剖、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等等,如果你想当一名眼科医生,前提一定要学好这些理论基础的知识,然后再向某一个专业领域发展,比如眼眶病、青光眼、眼底病等等。学习任何专业都要有一个大局观,通俗点说我们都知道的糖尿病、高血压或者是其他疾病,他们的发病都会影响到眼睛,所以这些理论基础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遇良师,也让我在眼科职业生涯当中,走地更顺一些,在这里真的很感谢他们。我硕士研究生的导师王靖华老师,在日本的导师安藤文隆先生,还有最重要的老师董晓光教授,从理论到认知,从实践到求真,从心态到习惯,影响我至今。

第二,爱心。在临床工作当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有老人听不清、不理解,还有面对一些疑难病人,这些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是一定会遇到的。医生也是人,面对这些也会心情不好,也会感觉到有压力,如何快速消化这些情绪,给到患者理性客观的治疗方案,对医生来说也是一项极大的考验。

第三,敬畏心。

再权威的医生也是从一个普通人成长起来的,需要心怀敬畏地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每一台手术。我们的一次失误对这一个患者来讲,就是%,会影响他一辈子。所以要管理自己,注重细节,尊重事实的沟通,谨慎保守的手术,生命之托大于一切。

小编: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周期和过程呢?

王洪格:实际上一个医学生的成长确实不容易。上学普通的本科都是4年,医学生5年、6年、7年甚至8年都有,不论你是硕士、博士、或者本科毕业,都是住院医生。医院以后,还是需要不断钻研总结临床经验,从给上级医生当助手,写病历,到做一些小手术,或者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比较大的手术,再到独立带组做一些比较重要的手术......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培训以后,你才能有机会去晋升。

很多年轻医生实习的时候,可以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做手术,但实际上那些经历永远替代不了人。拿稳你的手术刀,能有条不紊的给人做好一场手术,帮助他恢复光明,这其中心态的变化,思想的煎熬,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眼科医生最有挑战的地方。

小编:全院都知道您是医院的“跑男”,关于您的兴趣,跟我们讲讲?

王洪格:我觉得对任何人来来说,健康都很重要。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忙于临床工作,每天上班下班、看病人做手术,忽略了自己的健康。我也听说很多医学专家40岁、50岁,在医生这个职业当中最好的阶段突然过劳去世,其实他的去世对他自己、他的家庭是不幸,对社会、对医院、对培养他的国家更是一种损失。

我们刚才谈到一个医生的成长太不容易了,要经历很多个人的努力、家庭的陪伴、单位的支持、社会的资源你才能成长到今天,如果身体不好,没有健康,你想这种损失有多大?

就我个人来说,我小时候体质不好,气管炎每天需要打针,但是慢慢的家人会放开、鼓励我去活动,相反我邻居叔叔家有一个孩子,也是气管炎,我们年龄差不多,他就比较娇生惯养,很少在外面看到他,不到40岁的时候就肺心病去世了,真的是很遗憾。

所以直到上学后我也一直保持这种习惯,参加很多体育活动,经常会去打篮球、跑步,身体越来越好的同时气管炎也好了,当时我因为经常得奖,辨识度特别高。不过工作以后精力都放在业务上,运动也少了,结果体重最高的时候到了斤,那个时候自己都觉得自己很笨,晚上睡不着,早晨醒得早,精神也是濒于崩溃的状态。现在回想起当时,很像现在流行一个词,中年油腻大叔,后期我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定要改变,慢慢的把我跑步的业余爱好又捡回来了。

年我开始跑马拉松,第一次真的特别痛苦,前半程还能坚持,后半程就是走下来的,但是正是这个事让我重新拾起了信心,重新改变我的习惯,随着跑步的增多,自己变瘦了,血压正常了,精力也好了,每天的精神状态都很饱满。

小编:运动给您带来了什么?

王洪格:其实体育运动可以给大家带来很多改变,除了体重的改变,健康的改变,一定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一个人的心态,综合下来会让你各方面都很受益。

我记得年第一次跑全程马拉松的时候,42.公里,对一般人来讲,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当时尽管我跑过比较多的半码,但是一想就跑全码,我也很恐惧。我记得那天是一个星期天,我还在烟台做手术,当时也是犹豫不定,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决定去挑战一下自己。

那是我人生最难熬的一个40多公里,各种痛苦、折磨,多少次想放弃,最终是一步都不想再迈,但是在完成全程马拉松以后,对我的影响太大了,我突然意识到我自己的人生有太多我没有经历的东西,所以后来我又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开始有了更远的追求。

当然也包括我的职业。坦白讲,在此之前50多岁我就考虑退休了,但是现在我想有一个好的身体,我想50岁正是我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最壮年的时候,更好的利用这个状态把眼科职业做好,为更多的人服务,然后我也可以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更多精彩的生活。

防己是一种中药,味苦、辛,利水消肿、祛风止痛,字面意思颇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味道。在这欲望浮躁的社会,“防己”之说弥足珍贵,同样地,一位医生的根也很珍贵。关于这一点,王院长说“只有初心坚定的人,才能在这条不那么好走的路上,更洒脱、更专注、更心无旁骛。”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位医生最可贵的匠心精神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qx/86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