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消费。其中护眼产品更是在市场上以颇高的迭代速度更新换代,产品越来越多,设计专业名词越来越多。
从防蓝光软件、电视到仿自然光源台灯、再到眼部按摩仪……护眼市场眼花缭乱,同样设了不少坑。
如何了解护眼的科学原理、如何学会选择护眼产品、如何在日常生活饮食中科学护眼也变得尤为重要。
避坑:日常说的“伤眼”伤了什么
“屏幕眼”的坏处可不只是辐射。
干眼症、视频终端综合征是办公族最常见的眼病。
俗话说“积劳成疾”,眼睛太忙碌,是会诱发视力下降、眼睛干涩的。当你的眼睛几乎无时无刻锁死在电子屏幕上。不仅是近视,“屏幕眼”还会直接导致眼干、眼涩、眼红、眼疲劳等问题,医学上称之为“视频终端综合征”。
花城君了解到,我们看东西每分钟会眨眼约10次,每次眨眼都会有泪液分泌,在角膜上形成完整的泪液膜,保护眼睛。但用电子产品时,比如打游戏高度集中的时候,我们一分钟眨眼次数就可能下降到了二三次,眼睛少了泪液的滋润,就会发干,甚至刺激眼睛变红。不少年轻人发生眼干,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不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人造光源对眼睛有什么不同影响?
首先,花城君分享个小知识。光线要被我们感知到,首先需要穿过眼球表面的角膜,晶状体能调整到合适的屈光度,从而使光线能正确汇聚在眼底的视网膜上,在视网膜的中心部位有一个叫做黄斑的部位,它所占的面积只是视网膜的一小部分,但却集中了大量视功能相关细胞,是视觉的关键部位。
此外,我们的眼睛还有泪腺、房水等附属结构,泪腺不断地分泌泪液,然后通过眨眼这个动作将泪液均匀地“刷”到角膜表面以保证其湿润,由睫状体分泌的房水在眼球内部不断循环,带来角膜需要的养分和氧气,同时带走角膜代谢的产物。
长时间盯着手机等人造光源主要会造成四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眨眼次数减少,导致角膜干燥,轻者出现眼睛干涩等症状,重者可以出现角膜炎;二是由于长时间近距离阅读,晶状体调节能力受损导致的屈光不正,主要是表现为近视症状;三是暗室条件下玩手机,瞳孔放大,可能阻碍房水循环,使眼压升高,诱发青光眼;四是光线的能量损伤眼底视网膜神经细胞。
科普:蓝光还有好坏之分?
这几年,电子产品市场上刮起一股“防蓝光”浪潮,除了防蓝光眼镜,还涌现出很多防蓝光手机膜,防蓝光电脑膜等产品。
那么,蓝光又是什么东西?
花城君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蓝光其实无处不在:各类平板显示器、荧光灯、手机屏幕、LED灯等人造光源,以及太阳光中都含有蓝光。
其实,蓝光是可见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蓝光波长在~纳米之间,因为波长相对比较短,所以能量高于红光、绿光。
另外蓝光根据波长长短,其实也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以纳米为界限,大致把蓝光分为“好蓝光”和“坏蓝光”。
前半部分的蓝光(波长~纳米)是“坏蓝光”,由于能量高,穿透力强,有动物实验证明这部分蓝光会损伤视网膜。这也是我们现在主要防范的"蓝光",主要来源于人造光源,比如不合格的LED灯,电子屏幕等。
后半部分的蓝光(波长-纳米)某种程度来说是“好蓝光”,对调节昼夜节律、影响屈光发育等有重要作用,这样的蓝光其本身对眼睛是无害的。
蓝光如何带来影响?
高能量蓝光虽然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但要注意的是,这是要在照射强度和时间都达到一定程度,才会造成视网膜损伤。现在很多LED灯都是封闭式结构,只要是合格的产品,蓝光的强度是远低于会造成损伤的程度。
此外,花城君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谓的防蓝光,其实并不是要把所有的蓝光都过滤掉,而是过滤掉对眼睛有伤害的紫蓝光,也就是短波蓝光。
消费:不是广告越“神”越有效
市面上的护眼工具越来越多,但要辨别有效与否其实很简单,一看宣传是否夸张,二看相关认证。
台灯
一盏普通的台灯,一旦加上“护眼”二字,似乎身份就更尊贵了。但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市面上所谓的护眼,更多是商家的炒作。
无频闪、自然光、去蓝光……与其看这些眼花缭乱的宣传语,可以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bb/3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