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炎

脑脊液检查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一例


华山细胞形态专栏内容将通过系列的病例报道,帮助大家了解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本系列内容由医院检验医学科提供。

01

简要病史

患者,男,50岁,云南瑞丽,间断发热3月余,伴头痛、恶心呕吐。外院头颅MRI发现鞍上池内、视交叉左下方异常信号。考虑结合性脑膜炎给予抗结核治疗,体温反而升至40°。为进一步诊治,辗转至我院感染科就医。

02

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查

图1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涂片

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77×10^9/L;中性粒细胞45.2%;淋巴细胞31.9%;单核细胞8.7%;嗜酸粒细胞13.5%;嗜碱粒细胞0.7%;红细胞4.23×10^12/L;血小板×10^9/L。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超过mmH2O,外观无色透明。脑脊液细胞形态学:分类计数,有核细胞计数41/μL,成熟淋巴细胞50%,活化淋巴细胞23%,嗜酸性粒细胞12%,浆细胞样淋巴细胞14%,单核巨噬细胞1%。形态学见有核细胞明显增生,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部分伴活化,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少量单核组织巨噬细胞,偶见幼稚淋巴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未见肿瘤细胞。脑脊液生化:脑脊液总蛋白:0.82↑g/L,脑脊液乳酸:4.1↑mmol/L,脑脊液氯化物:mmol/L,脑脊液葡萄糖:1.46↓mmol/L。头颅MRI:鞍上池内、视交叉左下方异常条线状强化灶,病变局部与视交叉左份及垂体炳粘连分界不清,蝶鞍扩大,鞍底轻度下陷,垂体菲薄,紧贴鞍底,垂体平扫未见异常信号影,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垂体柄轻度右移。左侧脑室较右侧扩大。额窦内异常信号。03

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相关检查,感染科、神经外科、影像科、检验科脑脊液检验进行多学科会诊,考虑颅内寄生虫感染、囊虫可能,颅内病灶为寄生虫入侵后的坏死物质。送检血寄生虫抗体阴性,脑脊液囊虫及包虫抗体阳性进一步证实。予以阿苯达唑mg/kg分10天驱虫治疗,并辅以脱水降颅压、物理降温治疗,体温逐渐平稳,恶心呕吐见好转,驱虫满1个月之后出院。

04

案例讨论

嗜酸粒细胞性脑膜炎的诊断依据是,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计数超过10%以上嗜酸粒细胞,可伴有或无外周血嗜酸粒细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最常见的原因是寄生虫,即广东管圆线虫、棘球蚴和囊尾蚴病(猪带绦虫)。线虫类幼虫的侵染,如血管圆线虫、棘颚口线虫、粪类圆线虫、旋毛虫和弓形虫属。在通过宿主身体的途中,它们可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细胞性脑膜炎、神经根炎、颅神经神经炎、脊髓炎甚至脑炎,在极少数情况下还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些疾病的标志是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诊断方法通过直接观察病原体(例如迁移的幼虫)可以确诊,但极为罕见;对于嗜酸细胞性脑膜炎或脑膜神经根炎,病史可指导鉴别诊断该病。血清免疫学检查可有助于确认诊断,确认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检查包括ELISA或免疫印迹试验(需外送检测)。例如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患者中,分子量为29或31kDa的抗原对广东管圆线虫特异性为%。神经影像学可辅助诊断,但对寄生虫没有特异性。

以上内容,部分节选自《脑脊液检验与临床神经病学》14.6章节。

04

案例体会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往往需要结合脑脊液多个指标(生化、形态学)进行整体分析,并结合临床病史、影像学特性,可大大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病例编写:陈锟

文章审核:关明

编辑:徐少卿审校:陈雪礼王明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zl/87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