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人问:
“我肾虚,是服用六味地黄丸,还是服用杞菊地黄丸?”
“是否男性病人应服用六味地黄丸,而女性病人应服用杞菊地黄丸?”
“都是肾虚,为什么医生给他开六味地黄丸,给我开桂附地黄丸?”
地黄丸“家族”
地黄丸系列均由六味地黄丸演化而来。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等6味中药炮制而成,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原用于小儿“五迟”(发育迟缓)等肝肾阴虚症。后代医家在实践中发现,其临床疗效显著,将其作为滋补肝肾之阴的代表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根据不同的症状对原方药物加以增删,先后增加了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耳聋左慈丸等“家族”成员。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药方出于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由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衍化而来。
中医传统应用于滋阴补肾,适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手足心热、消渴等症,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千年补肾良药”。是中医补益剂中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补为主,滋养肝、脾、肾三脏,主治由肾阴亏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足跟作痛等症状。中医认为,肾虚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气不固、肾阴不足等症型。况且,致病原因不同,也可兼夹其他脏腑的病变,如脾肾阴虚、肝肾阴虚等。常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
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这一处方源于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原名为滋味八味丸,书中记载,知母、黄柏为苦寒坚阴之品,重在治疗阴虚火旺之症,意在增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效。主要针对肾阴虚所致的盗汗、遗精。
该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有降火作用的知母和黄柏。知母清虚热,滋肾阴;黄柏泻虚火,坚真阴。二者加强了滋肾阴清相火的作用,因此本方能够滋阴降火,使补中有泻,补而不腻。
日常生活中常可遇到这样的人——体形消瘦,脾气急躁,稍一活动便大汗淋漓,甚至睡梦中也会出汗。这时,服用知柏地黄丸便有显著的效果。还有些应酬较多、工作劳累的中年男性,即使有规律的性生活,也会因虚火较旺而频繁出现遗精。这类人群只要脾胃功能尚佳就可适量服用知柏地黄丸,知柏地黄丸还适于出现两颧发红、五心烦热等虚热症候的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等患者,但阳虚寒症、实热症者忌服。
桂附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即“金匮肾气”,出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因疗效显著,被历代医家称为“补肾第一方”。
桂附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处方基础上加了肉桂、炮附子两味药物,因肉桂、附子的加入,使桂附地黄丸成了温补肾阳的专剂,适用于肾阳虚弱导致的四肢厥冷、脘腹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的患者,或用于阳萎、滑精、女子宫冷不孕等症的治疗。桂附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加了一把“火”,以温辛补肾阳,奏阴阳双补的功效。该药十分适合在冬季服用。
麦味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原名八仙长寿丸,它的保养性质比其他几个地黄丸都要明显。出自《寿世保元》,由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麦冬滋肺阴,五味子收敛肺气,偏补肺虚。
麦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治疗肺肾阴虚,比如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等症,对于因咳久伤阴,或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所致的咽干、口渴,咳喘,痰中带血等病症疗效更佳。由于五味子这味药不仅能滋肾敛肺,现代用于头晕、眼花、头痛、失眠等一般脑神经疾患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冬季是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一些“老烟枪”以及“老慢支”患者每年到了此时便频繁出现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除西医对症治疗外,服用一些有养阴补气作用的中成药是很有必要的。佛慈麦味地黄丸被形象的誉为——吸烟人的肺得乐。
杞菊地黄丸
出自《医级》卷下方,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本品加强了六味地黄丸的滋肾养肝、清头明目之功效。
方中枸杞子滋阴补肾,兼能养肝明目;菊花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宣散肝经之热。本方能滋肾养肝,适用于肝肾阴亏引起的视物疲劳、视物昏花、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等症。视疲劳、视神经萎缩,老年黄斑变性、慢性结膜炎、慢性青光眼等病也不妨试用本药。
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中医认为,肾与肝是一对母子关系,即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肝与肾密切相关。杞菊地黄丸的八种药物配伍组合共同发挥滋阴、养肝、明目的作用,对肝肾阴虚同时伴有明显的头晕视物昏花等头、眼部疾患,尤为有效。也可以用于治疗耳目失聪的诸多疾病,改善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目胀作痛、视力减退、耳鸣不已、听力下降等。
明目地黄丸
方出明代《万病回春》,本方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枸杞子、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菊花6味中药而成,适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眼病,如视神经炎、视网膜黄斑退行性病变、角膜结膜干燥症等,但肝火上扰导致的眼病不宜服用。
方中枸杞子、当归、白芍补精养血;石决明平肝祛翳,明目除昏;菊花清热散风,除头痛目赤。明目地黄丸是在杞菊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养血、活血的当归、白芍,还有平肝明目通络的羡黎、石决明等。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肝肾阴虚、精血不足,不能滋养于目、或劳伤过度,伤精耗液而致眼疾,此药对眼疾更有针对性,适用于事物昏花、眼睛胀痛、迎风流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本方为迎风流泪类非处方药,用于溢泪症(迎风流泪)和慢性视神经视网膜疾病的辅助治疗。
耳聋左慈丸
方出宋代《小儿药证直诀》,本方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之上增加了柴胡、煅磁石组成,具有滋肾平肝,用于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传统中医理论多以“肾开窍于耳”、“肝肾同源”为立论依据,将耳鸣耳聋多责之于肝肾。中医学认为,耳鸣耳聋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肝肾,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或肝胆火旺,上扰清窍,引起耳中鸣声不断及听力下降。
对于由肾阴不足,阴虚阳亢,肝火上扰清窍所致的耳鸣有较好疗效。常在见耳内蝉鸣,伴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或有手足心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数;神经性耳鸣见上述证候者也可服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zl/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