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视神经炎 > 视神经萎缩治疗 > 汪胡桢与佛子岭水库一增强版
当前位置: 视神经炎 > 视神经萎缩治疗 > 汪胡桢与佛子岭水库一增强版
年6月24日,中央电视台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五集系列片,其中的第三集《蓄水筑坝》,主要是回顾佛子岭水库的工程建设,以及参与该工程指挥的汪胡桢先生。
巧合的是,笔者也正在研究第一次治淮工程中的佛子岭水库工程建设,翻看了一些老旧资料,也了解了一部分工程建设的相关细节。
笔者认为,要讲好佛子岭水库,离不开要讲到一个人,非常同意国家记忆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之蓄水筑坝》的制片人,在这一集中重点介绍的这位专家,那就是佛子岭水库的建设者,佛子岭水库工程建设的指挥汪胡桢先生。
记住一件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件,更要让社会记住为此做出贡献的人。
关于汪胡桢先生的生平,百度有比较详细的介绍,笔者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点鲜为人知的故事。
汪胡桢(.7.12—.10.13),浙江嘉兴人,水利专家,中国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水利部原顾问、一级工程师。
年7月12日,汪胡桢出生于嘉兴南门饭箩浜(现为帆落浜)一个贫苦家庭。
5岁进私塾,读完高小一年级,直接报考嘉兴府中学堂,以文科(后文实科合并)第一名入学高中。
因为辛亥革命和年仅32岁的父亲去世,原本平静的求学生涯变得不太平静。
他自知家境贫寒,曾想去上海商务印书馆投考排字房学徒。
多亏姑母资助,得以继续求学。
在汪胡老85岁高龄时,曾撰文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
他说:“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确立人生观及为体质、学识打好基础的时代,故中学教育最应受到重视。”
中学毕业后,适逢全国水利局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招生,广告中的两句话打动了汪胡桢。
直鲁苏浙的学生免收学费,毕业后分配去导淮工程组织机构工作。
于是,汪胡桢放弃了已录取的上海私立中华铁路学校,转学水利。
年(民国4年),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校(现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师从水利学家李仪祉。
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由张骞主持设立,张骞与大运河沿线的直隶、鲁、苏、浙4省当局商定,由全国水利局领导,由4省负担开办费及每年的经费。
校址,经江苏省当局同意,借用南京丁家桥正在停顿中的江苏省议会两层西式砖木结构房屋,是当时南京城内唯一的新式房屋。
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建之初的校舍
张骞聘请江苏教育家黄炎培和沈信卿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正副筹备主任,请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许肇南先生为学校主任(后改称校长);请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李仪祉先生为教务长,制定教学计划。
有一次,李义祉他给大家展示了一片水体的模型,他对旁边对学生说:这片水体,外语叫说外语是Reservoir,意思是储蓄处。在我国古书叫陂或塘,都是单音节字,叫起来不顺嘴,你们可思考一下,为它取个双音节的名字。请同学们取个名字。
汪胡桢当晚辗转反侧,忽然灵光一现:“水库”。
他当即占七绝一首:
从来粟米聚成仓,
而今雨水也入库。
蓄潦济旱能发电,
五谷丰登百工富。
第二天,他的“水库”译名,报告了李义祉。
李义祉大悦。他说自己也曾想到“水陂”两字,但嫌它不通俗,“水塘”又似乎规模太小,现使用“水库”为Reservoir的译名,最妥。
“水库”一词。
从此沿袭,全国通用。
年(民国6年),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
年(民国7年),应聘到北京到全国水利局暂署主事。
同年,编译出版了英国高林士所著的《中国矿业论》,梁启超为其题签书名,商务印书馆出版。
不久,在全国水利局留职,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
年(民国9年),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水利发电专业。
年(民国12年),康乃尔大学毕业,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在汪胡桢留学的几年里,仍参加全国水利局的年终考绩和升职。
年(民国10年),在全国水利局升职为主事。
年(民国11年),经全国水利局年终考绩。
年(民国12年)1月23日,奉大总统指令照准,沈祖伟(河海学校第三任校长)和李仪祉、汪幹夫(汪胡桢)三位先生,被授予五等嘉禾勋章。
嘉禾勋章,是北洋政府时期设置的功勋勋章一种,设立于年(民国元年)7月29日。
年(民国5年)10月7日,北洋政府修订《陆海军勋章令》中设置了文虎勋章,嘉禾勋章等奖章,设定为共九等十级。
一等为大绶,嘉和勋章的绶带为黄色红边。
二等为二等大绶和二等无绶,嘉和勋章的绶带为黄色白边。
三等领绶,嘉禾勋章的绶带为红色白边。
四、五、六、七、八、九等为襟绶,各等均有表(授予证书)。
四等嘉禾勋章的绶带为红色白边加结。
五等嘉禾勋章的绶带为红色白边。
六等嘉禾勋章的绶带为蓝色红边加结。
七等嘉禾勋章的绶带为蓝色红边。
八等嘉禾勋章的绶带为白色红边。
九等嘉禾勋章的绶带为黑色白边。
嘉禾,是生长得特别茁壮的禾稻,古人视嘉禾图案为吉祥的象征。
民国成立后,嘉禾图案取代清代的龙纹经常出现在货币、徽章上,具有简易国徽的性质。
嘉禾勋章为金色或银色八角,角之间为数量不对等光芒,圆形中心为白底金色嘉禾图案,下端是五色彩带,圆形边缘为绿或蓝底,上有八组五色圆点图案。
铜质珐琅多层结构,背面圆形中心为红底篆书“嘉禾勋章”字样,主要背面有年号和制作局印戳。
嘉禾勋章,由大总统黎元洪签发,分别授于有勋劳于国家或有功绩于学问、事业的人。
授予等级,按授予对象的功勋大小及职位高低酌定。
嘉禾勋章,着军礼服时佩带。
一、二等嘉禾勋章佩带于左襟中部,大绶有右肩斜至左肋下;三等嘉禾勋章以领绶佩戴于领下正中;四等以下以襟绶佩戴于左襟。
年(民国13年),在全国水利局调任为技士。
汪胡桢在康乃尔大学毕业后,他通过史密斯同学父亲的关系,到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铁路与电力公司,实习水电站的设计与施工,9个月后,前往摩根瀑布水电站建设工地参观学习,并曾参与摩尔根瀑布(MorganFalls)水电站、骚吐斯(Saw-tooth)水电站的设计和施工。
年(民国13年),在回国途中,到英、法、德、比、荷、瑞士等国进行了一次欧洲大旅行,除参观名胜以外,最常去的是各地的水电站及大型工厂。
这段留美经历,汪胡老在他的《回忆我从事水利事业的一生》中,描述较为细致,对想进一步了解汪胡老从事水利一生的水利人,不妨可以一读。
回国后,受杨孝述校长的邀请,到南京河海工科大学任教,讲授水工结构。
从就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到出洋留学,到再重返母校从教,这段过程,汪胡老作有小诗予以回顾,并一直在寻觅治水策略。
淮河失故道,千里罹浩劫,
南通张季直,倡议宏宣泄,
设立河海校,储才为疏掘,
我乃负笈往,水利识粗略。
安知毕业日,导淮声消歇,
还因学小成,登名水部牒,
襆被上京华,学步令人噱,
结褵闺中人,独看鄜州月。
三年回母校,重立程门雪,
得以肆力学,寒暑忘交迭。
巨商简照南,疏财奖才杰,
橐笔去投考,名字得前列,
始作美国行,萤窗度岁月,
实践水电厂,工地遍涉猎,
又作寰球行,寻觅匡时略。
年(民国14年),汪胡桢在《河海周报》第13卷第一期上发表了《水利救国论》一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
医国之道非一,然百基于国民固有之特性,与现时的症结,则虽投以方药,疾亦勿疗。
……
吾国幅员广则大矣,然以农田言,则有土厚水深不易施以灌溉者,如西北边徼等处是。
有潦旱频,仍农民不获安居乐业者,如黄淮运河参伍错综之地及燕赵五大河交汇之区是。
有数百年来人口日繁,地不加辟,农夫ー人所分之田不足赡养其家室者,如东南诸省者是。
然则,吾国非无土地耳,乃耕者不获尽其耕,使人工有过剩之虑,亦实逼处此耳。
今欲调剂人工与农田之不平,惟有自兴修水利始。
积极方面,则举办西北边徼等处灌溉工程,使田地无高下,咸获粪溉之利。
消极方面,则治理各省河道,使旱潦有备,不为生命财产之厄。
水利既兴修矣,东南过剩之人工,乃有归宿之余地。百年未尽之カ,均成财富之泉源。国民富力之増进,社会安宁之确定,胥基于是矣。
年(民国16年),任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副总工程师。
年(民国18年),任浙江省水利局副总工程师。
同年,国民政府成立导淮委员会。
关于民国时期导淮委员会的故事,现在知道者太多知其名,而不知其事。
好在,最近南京作家尹引,做了一些研究,也整理出了一些材料,这里也借用部分。
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两位水利导师,一位是南通张謇,另一位是蒲城李仪祉。
从年(光绪二十九年)起,张謇为“导淮”奔走二十多年,他所主张的导淮计划,虽然基本落空,但是他为导淮所花的心血并没有全部白费,也所引导的一些工作,为之后的导淮,乃至治淮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年(民国17年)9月,国民政府在经济建设委员会设立整理导淮图案委员会。
经济建设委员会的秘书长是陈立夫。
经济建设委员会,聘请李仪祉为整理导淮图案委员会主任委员。沈百先、林平一、许心武为委员。
整理导淮图案委员会,除从运河工程局接收了张謇为导淮时所做所积累保管的有关资料,并进行汇总外,重点对清末民初的种种导淮计划、图表等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整理导淮图案委员会,对前期导淮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
这些资料的主要来源,包括江淮水利测量局、导淮测量处、全国水利局、国务院、内务部、财政部、农商部、苏运工程局等单位。
年(民国18年)4月,导淮图案整理委员会,在整理的多种资料基础上,编制了《整理导淮图案报告》,共3万多字,附图多幅,为制定导淮计划,做好了极为详细的技术准备工作。
也为筹备成立导淮机构,做好了充分准备。
6月20日,蒋介石组织召开了导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7月1日,导淮委员会在南京正式成立。
在开幕典礼上,有(大公报)记者发言,讽刺性地说“导淮委员会设在秦淮河畔是名副其实的。”
导淮委员会设立之初,选址于南京东厂街,秦淮河东岸,约在逸仙桥南处。
日军侵华期间,扩建明故宫飞机场,被拆除。
年《最新南京地图》
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从重庆迁都返回南京。
导淮委员会,迁址至宁海路34号。
南京有资料显示,现宁海路34号为魏炳西公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炳西,曾任意中商业银行南京银行副理、上海总行总管理处专员。
导淮委员会在宁海路34号的办公地址,是否在此,未作正式考证。
其后,导淮委员会办公地址,又迁移至南京新模范马路36号。
现为南京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工程教育实验基地,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导淮委员会,直属国民政府。
导淮委员会,由国民政府特派或选派委员长、副委员长、常务委员、委员若干组成。
蒋介石兼任委员长。
黄郛为副委员长。
陈其采、陈仪、陈辉德、段锡朋、陈立夫为常务委员。
吴敬恒、张人杰、赵戴文、吴忠信、麦焕章、李仪祉、王震、庄嵩甫、杨永泰、沈百先、许世英、陈懋解、沈怡等为委员。
从导委员会的委员组成,不难看出这个机构,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也十分显赫。
导淮委员会,内设总务处、工务处、财务处,三个处室。
其任务:掌管河流域测量,改良水道,发展水利及一切款、征地、施工事务。
在淮河流域所辖的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中,按工区设立工程局、处,从事辖区内的导淮事业,由导淮委员会直接领导。
由于黄郛为副委员长长期未到任,其工作由陈其采代理,后由庄嵩甫代理。
年7月,庄甫嵩辞职后,由陈果夫继任,代理副委员长。
年,陈果夫兼任江苏省政府主席,负责整治江苏及淮河水利。
陈其采兼任财务处处长、李仪社兼总工程师和工务处处长、杨永任(后为何玉书)总务处处长、须恺为副总工程师(年代理总工程师)。
年,增设土地处,由萧铮任处长。
导淮委员会的工务处设在淮阴,李仪祉兼工务处处长,沈百先为秘书长,须恺为副总工程师,聘德国方修斯教授为顾问。
工务处下设,设计与测绘两个组。
最初,工务处设计组的主任工程师为许心武,汪胡桢和林平一为工程师。
汪胡桢是应李仪祉邀请,参加导淮工程建设的。
但是,对于导淮计划,是“入江”,还是“入海”存在不少争议,意见也不相一致。
许心武主张入海,汪胡桢主张入江。
后来,从工费考虑及上层决定,以入江为主、入海为辅。
于是,许心武辞职。
工务处设计组主任工程师由汪胡桢接任。
年(民国23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水利行政,导淮委员会改由全国经济委员会管辖。
年(民国27年),又改属经济部。
年(民国30年),由行政院水利委员会管辖。
年,导淮委员会改为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直属于水利部。
年10月,由于汪胡桢调任国民政府济水灾委员会第十二工局局长、工程局主任工程。
林平一,接任导淮委员会工务处设计组主任工程师。
工务处成立后,就着手编制《导淮工程计划》,成立测量队,测量了洪泽湖、白马湖、成子湖、高(邮)宝(应)湖地区的地形与入江入海水道的地形图,搜集从前的测绘资料与水文资料,设立了水文站与雨量站。
经过两年的时间,《导淮工程计划》完成,用中英两种文字出版。
《导淮工程计划》包括排洪工程计划、航运工程计划、灌溉工程计划、继续进行之测量设计工作四大部分组成。
计划将防洪与航运、灌溉、水电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可以说是开辟了中国水利工程计划的先河,代表了中国水利事业的进步。
导淮之目的,曰防洪灾,便航运,裕农利,而发水电附之。
防灾为目的之主要者,先祛害而言利也。
但是,就当时的国家财力而言,全盘计划难以同时进行,所以在计划中又考虑了各项工程的主次关系。
《导淮工程计划》将所有工程分为三期完成,其中年到年为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未作时间计划。
第一期,工程包括排洪、灌溉、航运三大工程。
其中排洪工程有,建筑蒋坝镇洪泽湖口活动坝及船闸鱼道,开挖淮河入江水道,修筑洪泽湖围堤及泄水闸,建筑中运河活动坝三座。
蒋坝引河及闸坝位置图
第二期,工程同样为排洪、灌溉、航运三大工程。
其中排洪工程,主要考虑了沂河导治工程,泗河导治工程,沭河导治工程和淮河上游干河导治工程等。
第三期,工程包括排洪、灌溉、航运、水电四项工程。
其中排洪工程有,淮河上游各支流治导工程,山东南运河、微山湖上游治导工程等。
年(民国20年)1月,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专门为《导淮工程计划》书作序。
导淮之举关系苏鲁皖豫四省,亦影响苏鲁皖豫四省之民生。
……
今幸计划完成,是难知者已求得其知,易行者当力践其行。吾人唯有本总理实业计划之宏规,念淮民不食水利而受水灾之困苦,务于最短期内筹拔巨款,积极从事,以完成此伟大建设。
由于向美国政府借款未成功,导淮工作搁浅。
仅利用英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建成了第一期航运计划中的邵伯、淮阴、刘老涧三个船闸。
这三个船闸都是汪胡桢设计的。
这是,汪胡桢先生第一次与淮河结缘,由此开始了为淮河水利的奉献事业。
在德国顾问方修斯合同期满回国后,李仪祉先生也辞去了导淮委员会的职务。
工务处,随后迁回了南京秦淮河畔的东厂街办公。
年(民国20年)夏,江淮大水,灾民遍地。
国民政府利用这次水灾,向美国借得大批剩余小麦,在上海设立救济水灾委员会,以名流朱庆澜先生为主任,李仪祉先生为总工程师。
在江淮灾区,设立了工赈局20余处。
仅在安徽境内的淮河沿线就设有第十一、十二、十三工赈局。
汪胡桢为第十二工赈局局长兼皖淮工程局总工程师。
利用美国小麦以工代赈,修复西起正阳关、东抵五河的淮河堤防工程。
第十二工赈局设在蚌埠,这也是汪胡桢先生第二次参加治淮工程,也是第一次与蚌埠有了直接的关联。
关于在蚌埠的以工代赈工作,汪胡桢先生在他的《回忆我从事水利事业一生》中,用了许多笔墨专门讲到,在蚌埠如何与帮会势力、与地方势力、与地痞流氓、与面粉厂老板等,斗智斗勇,克服困难,动员民工破土修堤的故事。
汪胡桢在皖淮工赈期间,在治理淮河支流北淝河后,还留下了一段北淝河治理的一篇碑文,见证了汪胡桢对淮河水利治理贡献。
原碑文抄录如下:
北淝河久失浚治,淤垫若平陆,每遇霪雨,辄泛滥为患。
民国二十年,余奉命来皖举办工赈。
淮河干堤既次第修复,以其余力浚治,此河起自怀远之刘桥,下迄凤阳之沫河口,长亘二十六公里,河底宽三十公尺,取河身之土,筑为右岸之堤,高三公尺许。
自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兴工,至七月毕事,集灾工三万名,浚土一百九十余万公方,发麦八百万斤。
虽难工迭出,而不及百日,全河开通。
次年春后,于堤间添建涵洞十有八座,以利宣洩。
自此,淮淝间稍苏昏垫之忧,是役以工程师雷鸿基、殷诚之、张炯之力为多。
淝河所经八塔集,故有玄帝庙建于明代,被水后,庙圮,玄这帝铜像也沦水中。
余勘工至此,乃为植立堤上,并刊工程涯略于像座,以同垂永远焉。
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嘉兴汪胡桢志
此碑文,见证了汪胡桢当年治淮一个鲜明足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这幅嘉兴汪胡桢志碑贴,书于年(民国22年)5月,现收藏于嘉兴市文物保护所。
碑拓,长64厘米,宽44厘米,碑铭共字。
年(民国20年)11月21日,汪胡桢在南京收悉救济水灾委员会公函,任命为第十二区工赈局局长。
随即,与职员数人前往蚌埠,选定兴平西街转运工会有多余房屋为办公地点。
在救济水灾委员会工赈处电限的12月1日正式成立,启用印记。
因灾民待赈之殷切,工作之不容延缓,起初规定了十一小时工作制,并废除周日及一切假期等措施。
汪胡桢主导的皖淮工赈第十二工赈局工程,从正阳关到五河,分设了九个工务段,组织动员了十二万灾民,工赈修堤。
汪胡桢先生指挥若定,效率很高。加上他品德高尚,大公无私,事必躬亲,不惮艰苦,工程进展很快。
自12月15日开工,至年7月底完工,仅历时7个半月。
共修筑干、支流堤防达多公里,疏通河道27公里,完成土方多万立方米,发放赈麦万斤。
在纪实中,记载有赈灾粮票样张,并附有说明:
粮票系五彩橡皮机印制,状类中央银行之角票,分五百斤、一百斤两种,五百斤色蓝,一百斤色红,以示区别。
粮票正面为总理孙中山先生。
背面为书有“国民政府,垂念皖灾,重洋籴麦,救我鸿哀,藉工代赈,修堤安澜,子子孙孙,世守永怀。”
当年农民农田丰收,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感谢工赈人员。
工赈完成后,由汪胡桢主持的皖淮工赈十二局,编印了二本册子,一本是《皖淮工赈纪实》,另一本是《皖淮工赈杂录》,书中记录了工赈经过,并收录了皖北风情民俗故事等等。
书名,由著名爱国诗人、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词。
在《皖淮工赈杂录》中收录了汪胡先生所撰的《皖北灾后应有之觉悟》、《皖北社会之隐忧》、《麦价减低后灾工应得之斤量》等文章。
文章指出皖北灾害产生之原因有三:有社会的,有农业的,也有水利的。提出:
欲使皖北永除水旱之忧,固在乎迅谋导淮之实施,而改良社会经济、农田水利,则在乎省县当局与地方明达人士合力共举,惩前毖后,转危为安,百世之利,实基于是矣!
后来,这本书也成为顾学方向刘宠光、钱正英推荐加汪胡老加盟华东水利部,作为熟悉淮河的佐证之一。
年,李仪祉会同李汪胡桢等人,倡议并发起创办了中国水利学会。
学会推举李仪祉先生为会长,须恺、李书田、郑肇经、张含英、孙辅世和汪胡桢等为理事。
以联络水利工程界同志,研究水利学术,促进水利建设。
汪胡桢历任第二至第十届董事、第七届副会长。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四届年会,民国23年11月17日
学会成立后,汪胡老多次被选为董事会成员,并长期担任出版委员会主席(后称委员长),负责主编会刊《水利》。
汪胡老对《水利》的创办和发展,付出了艰辛劳动。
他在创刊号的《编辑者言》中写道:
吾国水利工程界同志,向无联络之机会。各学其学,各事其事,彼此不相闻问,淡然若忘其为兴利弭灾之急先锋者,此吾同志之过也。
今幸吾同志及时自觉有中国水利学会之组织,并首先谋及出版月刊,使吾同志之所思所学所事所成就,皆得藉本刊以表见。
学理因切磋而益显,事业因互助而益宏,行见中国水利学问与事功均因时而俱进,则此刊为不虚矣。
在办刊过程中,汪胡老忠实地按照上述宗旨,勤勤恳恳地完成了每期的编辑出版任务。
《水利》自年7月至年3月,累计出刊15卷89期(每6期合为一卷),其中汪胡老主编了自年至年的13卷75期(其中第十三卷只有3期)。
《水利》的内容,除登载会务消息、动态、启事等以外,主要篇幅是刊登学术论文。
据统计,该刊共刊登文章余篇,包括基本理论、研究报告、实验方法、工程总结、管理经验、治水方略、水利史料、国外水利技术、水利新闻等。
《水利》刊物,对交流水利科学知识,提高水利技术水平,团结广大水利工作者,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为研究民国时期水利史和学会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期间,整理编印了《水利珍本丛书》,由汪胡桢、吴慰祖合编。
这套丛书,计有2辑,共11种。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年(民国25~26年)排印。
第一辑,包括7种:
〔元〕沙克什(瞻思)《河防通议》2卷
〔元〕欧阳玄《至正河防记》l卷
〔明〕刘天和《问水集》6卷附《黄河图说》l卷
〔明〕潘季驯《河防一览》l4卷附存1卷
〔清〕康基田《河渠纪闻》31卷
〔民国〕赵尔巽等《清史·河渠志》4卷
〔清〕丁显《复淮故道图说》1卷附《请复河运刍言》l卷。
第二辑,包括4种:
〔清〕李世禄《修防琐志》26卷
〔清〕李大镛《河务所闻集》6卷
〔清〕靳辅《靳文襄公治河方略》10卷首1卷附录1卷
汪胡祯、吴慰祖辑《清代河臣传》4卷补遗1卷附录1卷。
重刊了《河渠纪闻》、《治河方略》、《问水集》等。
因《行水金鉴》和《续行水金鉴》篇幅较多,故和商务印书馆商妥,刊入《万有文库》中。
在年,汪胡桢先生在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六届年会上,起草了《中国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信条七则》,以规范水利工作者的人格名誉和职业道德操守。规则如下:
一、应绝对相互尊重职业上的名誉与地位;
二、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之下,应极端尊重技术上应有之人格与操守;
三、不得违反科学论据,提出或施行任何工程计划;
四、搜集及分析技术上之资料时,应绝对的忠诚;
五、对于任何水利主张,有相反之论断时,应作善意之商榷,不得作恶意攻击;
六、任何人员对于水利有错误的主张,不得率意附同;
七、对会员或其他水利工程师工作,应尽量协助,不得牵制或排挤。
这不满字的简短守则,勾画出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有的科学立场和伦理道德标准,反映了汪胡桢先生为振兴中华水利的忠贞意向和竭诚追求,也可以说是水利界乃至整个工程界应当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年(民国23年),有关省和流域机关联合组成了整理运河讨论会,聘汪胡桢为总工程师,制定大运河整治计划。
汪胡桢和工程师戴祁从杭州到北京,踏勘全运河,途经浙江省水利局、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江北运河工程局、山东运河工程局及华北水利委员会时,均停留较长时期以从事计划研究。
仅用一年半时间制定了《整理运河工程计划》,并印刷成书。
期间,还完成了《淮河流域航运路线计划》等。
年~年,任中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设计科长。
年(民国24年),在汪胡桢任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设计科长时,向处长茅以升、副处长郑肇经、张含英等建议,利用工赈余款造就水利人才。
经秘书长秦汾批准,以汪胡桢为主考,录取了严恺、张书农、王鹤亭、伍正诚、粟宗嵩、徐怀云、薛履坦等,分送英、美、德、法、荷等国留学,后又去英法殖民地印度、埃及、越南水利工地实习。
以后,这批学子都成为卓越的水利专家。
年(民国27年),受中国科学社之聘,在上海组织翻译出版了奥地利工程师旭克列许的《水利工程学》,分订成5卷,以便读者选购。
内容分共有11编,气象学、水文学及水力学、土壤学及土力学、材料学、给水工程学、沟渠工程学、闸坝工程学、水力发电工程学、农田水利工程学、河工学、渠工学。并有附图0余幅。
书中,对各种水工建筑物讲述十分明白,插图又多,很受水利界读者的欢迎。
年9月,该书由水工图书出版社出版。
说到译著,在期间汪胡祯、顾世梅等7人还合译了《实用土木工程学》丛书。
这套丛书,共收录译著12篇。
《静力学及水力学》、《材料力学》、《平面测量学》、《道路学》、《铁路工程学》、《土工学》、《给水工程学》、《沟渠工程学》、《混凝土工程学》、《钢建筑学》、《房屋及桥梁工程学》、《工程契约及规范》等,均是以年版美国技术学会出版的土木工程丛书最新版本为蓝本。
其中《铁路工程学》和《土工学》是汪胡桢先生的译著。
~年(民国29~36年)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
上海沦陷后,汪伪政府接收了上海各大学,有志气的教师都纷纷离校。
汪胡桢便邀请了一部分土木系教师,在中国科学社开会,决定闭门编纂《中国工程师手册》。先编基本、土木、水利3卷,再编机械、电机、化工、纺织4卷。
以汪胡桢为主编,规定了内容及编著体例,各位教师及在上海的河海同学担任著述。
因时局动乱,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不愿负责发行。
于是,汪胡桢又组织集资数万元,组建厚生出版社。
此书开始编著后,汪胡桢就闭门著作,一人独自写稿,字数占手册前3卷的一半以上。
《中国工程师手册》前三卷,陆续分册出版,最后制成合订本。
年1月9日,国民政府以“代电”的形式,对主编《中国工程师手册》的汪胡帧予以嘉奖。电云:
陈部长立夫转汪胡桢君大鉴,台端蛰居沪滨,排除艰难,埋首著作,具徵志节。所呈各书,体例完备,融科学于一炉,洵工程之南针。裨益建设,风惠后学,良非浅鲜,弥深嘉慰。
尚希益加黾勉,继续研求,广为徵补,俾该书与时俱进为盼。
中正子佳府交。
《中国水利工程师手册》,共分A、B、C三册。其中A册为基本,B册为土工,C册为水利。
主编:汪胡桢。
意义:汪胡桢主编出版的《中国工程师手册》,使中国工程师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手册。
为了支付稿费和出版印制,汪胡桢不得以将南京乐居公司的部分房产出售,以解决出版资金的不足。
说到南京乐居公司,又引出了另一则故事。
如今的梅园新村,其实当年一棵梅花树也没有,而是邻近汉府街的一块荒地。
30年代初,汪胡桢先生与友人在南京共同集资组建的乐居房产公司,专门代人设计施工造房子。
公司将这块荒地买下后,划分一下地块,编上号,吸引别人投资,盖了一批房屋。取什么名字一时未定,后因附近有个桃源新村,就取了个梅园新村的名字,作为映衬。
汪胡桢先生当时风华正茂,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且本人又是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便以梅园新村30号的一块地皮作为地基,自己设计并由乐居房产公司盖了房子。
……
整个建筑占地.3平方米。有一个矮围墙,围墙的大砖是用混凝土预制的,上面还有梅花的图案。
梅园新村30号的房子建于年。
是年冬,汪胡桢一家开始住进去。
年抗战爆发,全家人为避战乱,躲入上海租界内,留下一个男佣看守房子。日本侵略军打进南京后,男佣逃到山西路难民集中营去了,日本人住进了梅园新村30号。
一次男佣再回来看房子,被日本人抓住。日本人说,既然是你看房子,就把书籍都搬走。汪胡先生多年的藏书,因此大多散失。
八年抗战中,这幢房子一直被日本人占据着,据说是改作了卫生院。
抗战胜利后,汪胡祯先生重回梅园新村30号。房里的东西全都被搬走了。本想把房屋修理好,但一时缺钱。
后因中共代表团要来南京,国民党的南京市政府到乐居房产公司去问有没有房子。乐居房产公司就为汪胡桢先生代办了各种手续,照官价出售了30号住宅。
市政府征收时后,交给中共代表团使用。
于是,这里成了周恩来生活和办公的地方。
为了防止国民党军警宪特的干扰监视,代表团将原来的矮围墙加高一倍。为解决住房拥挤的困难,在原来的门房和车库上加盖二楼。
主楼格局未作变动。
院子里南面围墙边当时已有4株石榴树,主楼门前有两株柏树,书房外种了一棵桂花树,葡萄、海棠、蔷薇依旧。
解放后,这里被辟为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因为周恩来喜欢梅花,纪念馆的同志在院子东边种了一株腊梅花,后又在东边围墙下种了几株冬青和一株红茶花。
现在这里已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们都知道这里是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谈判时住过的地方,但这座建筑物与其原主人汪胡祯的关系,却鲜为人知了。
这则故事摘自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工作人员颜呜、李磊写的《几度访梅寻故人》。
在汪胡老《回忆我从事水利事业一生》中专门有一章节叫做“建造新村”,讲到了乐居公司和梅园新村30号的来历。
南京原为江苏省省会,人口不过20余万,故房屋不多。
自从国民政府把南京建成首都后,人口陡增到80万,故住屋成了一个问题。
我和林平一同志在导淮委员会工务处迁到南京之后,都感到租屋不易。
我们两人都是土木工程师,一天不见土木工程就觉难堪。
因见四条巷有一块空地正要出卖,我们商量后,就把这块空地买下了。经过测量与设计,知道在这块空地上可建3层钢筋混凝土构架的房屋3排共30幢,可与亲友联系,用合作社方式建成一个新村。
计划决定后,所识亲友纷纷参加。
有了资金,就请友人所组建的扬子建业公司担任建筑,取名良友里。
屋成之后,我与林平一两家就迁入居住。
见者都认为屋型新颖,造价低廉。
我们见到在南京大可兴建商品化房屋出售,因此就组织成乐居房产有限公司,陆续建成桃源新村、梅园新村、复成新村和笠桥新村,并在新街口建一所5间临街店屋,除一间作为公司用屋外,其余4间都租给商人开店。
各新村房屋类型各异,投人所好。
年底年初,汪胡桢组织创建了金陵房产合作社。
年底,乐居房产公司招股成立。
乐居房产公司先后开发了良友里、梅园新村、桃源新村、复成新村、竺桥新村等一系列“新村”
新村,在设计上有自己的创新,成就了很多经典,给南京市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民国建筑。
年3月15日,乐居房产公司在《中央日报》第一版上刊登《乐居房产有限公司迁居新厦第一贡献》公告中称为,最新的房屋为“便殿式住宅”。
乐居房产年广告
这些新村,成了当时“首都建设”的标本,也成了现在南京城难得的城市人文遗产。
汪胡桢在新村开发中,有非常具体的新村计划。
新村,要扎根在城市,必须注重周边生活配套设施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同时对新村的道路、电力、消防、排水等都做了配套规划。
对新村的生活配套设施,计划也考虑到若干地点配套商场、菜场、电影院、国民学校等公共建筑。
“凡是为新村居户增进衣食住行之便利者,盖莫不预为设置也”。
梅园新村位置图
这几个新村,都处于当年南京的核心区,规模近两百幢,周边都有完善的生活配套。
新村旁,就是从下关至中正街(今白下路)的京市铁路,类似现在城市的地铁。
所以,乐居房产公司才会对复成新村有这样的宣传:
本村与南京商业中心之太平路、最优美之第一公园及公共体育场、富有诗意之秦淮河均甚邻近,而空气清新,宜于居家,在首都无出其右。
从这一事例可见,汪胡桢先生规范严谨,规划长远,注重细节,贴心到位,入手细微,成事宏大。
梅园新村建成后,我与林平一两家都各自再建一宅。
我住的是梅园新村30号,为一幢美国本格芦式房屋,有小花园,种植一些花木,颇称幽雅。
本格芦(Bungalow)是美国一种比较流行的建筑款式,指那种带有凉台或走廊的平房,夏天人们可以在凉台上纳凉,或者在走廊上养花、散步、溜狗、聊天。主要建于年到年,这种建筑价格平易近人,使得更多的人能负担成为了屋主。
梅园新村30号
在年3月《水利》月刊(第六卷3期)上有通讯地址
当复成新村房屋建成时,日寇在金山卫登陆,南京政府迁往重庆,房屋无人承购。
日军占领南京以后,各新村房屋多为敌伪官吏占为住宅。新街口店屋则被日本大丸洋行据为店屋。
日军投降后,林平一同志先回南京,招回乐居房产有限公司的职工,把房屋修葺一新出售,并把公司结束,退还股本。
我梅园新村房屋及邻居吕姓房屋都由当时的南京市政府征收,作为中共代表团南京办公驻址。
解放后,改为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从钱宗贤为汪胡桢编纂的《中国工程师手册》作跋所述得知,汪胡桢曾借用了钱宗贤的旧房,著书、出书,全靠一人之力,勤奋敬业、术业专攻,凡事亲历,难能可贵,读后不得不想抄录,以为榜样学习,叹如今有几人能及。
跋,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文章或书画作品的后面。
跋中所言,钱宗贤以借居为机,始得与汪胡桢有朝夕晤对(会面交谈)之乐。
钱宗贤对汪胡桢著书的艰辛进行了描述,跋言:
余久闻汪胡先生名而未得见,戊寅来沪上,始遂识荆之愿。
嗣先生以凭居期满(慕尔名路即念茂名南路),正傍徨无计,余适移居景华新村(钜鹿路弄39号),乃空其三楼以迎先生,于是始得朝夕晤对之乐。
时先生方主编中国工程师手册,集编纂撰著校雠三事于一身,自课甚勤,恒漏夜不休。
校雠(jiàochóu):形成理论,作为一项独立的学问,始于西汉。“雠”有核对之意。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指同一本书用不同版本相互核对。从某种角度讲,校雠大于校勘,校勘大于校对。
斗室之内,书册纵横,丹铅狼籍,怡然处其中,三四年如一日,虽时有断炊之虞,不顾也。
余尝为屈指计,全书三百余万言,若以铅字排比成列,长可达二十里,每一纵览,亦非三百小时不可,而先生辄校读三四次,不可谓不敂矣。
先生虽罗织厚生出版社以董刊行之事,然以限于经费,故别无职员,自经理以下,以逮编辑,校字,会计,栈务,送书邮等职务,先生咸以一人兼之。
先生以是书之成功,皆各门同志分工合作之效,乃复联络各地学者,续编机电化工手册。虽未喻其旨者,颇加阻挠,以妨其成功,惟先生以诚毅处之,故未及期年,而成稿已逾五百万言。
茲乘本书前三辑汇订之际,爰摭拾见书其后,以谂世之读是书者。
一九四四年十月,钱宗贤,识(记录之意)。
汪胡桢在《中国工程师手册》绪言中,对手册编制的意义,对中国工程技术奋起直追的渴望,对当时科学出版物太少、科学普及不足有着深深的担忧。
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他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坚定信心和义不容辞,系于今日,系于自身,已不容我辈各自为政,分散实力。
此书之作,集各工程学科于一炉,虽谓为我辈团结之滥觞,亦不为过矣!
摘录两段绪言如下:
夫工程师手册,先进诸国靡不有之,所以将一时代工程学之造诣,本国之规格法式,提要钓元,泐为一书,以为设计施工之助。盖不仅足以津迷后学,凡为工程师者,几莫不人手一册,视为枕中鸿实也。越若干年则修订一次,如Trautwine一门三代,相继主编,Hutte则80余年间,迭出至26版,为世界艺林之佳话。
我国工程建设,进步较迟,然近年来急起直追,正孟晋不已。
土木与水利工程,尤为前驱,故3辑之刊行,或亦可以稍为我国经济复兴之助。
惟是书之作,在国内尚为创举,可以师承之书甚少,兼以适值战时,国人新著无由寓目,实地资料复难搜求,故其中若干编,仍不能不以国外名著为蓝本,是则有待来日为之修订补充耳。
……
我国科学出版物尚廖若晨星,不及欧美各国远甚。
历来国人所诵习者,大都为西文书籍。若长此不图,恐科学思潮,将永无渗入社会内层之一日,而我国学术界亦将永为别国所支配。
同人等,兴念及此,不寒而栗。
爰不揣谫陋,著此书以问世,明知率尔操觚,无当于博雅君子,且疵谬之处,定不在少数,惟冀绩学之士,视为引喤,竞出珠矶,以饷国人,一洗倚赖外国文化之耻。
同人等,实不胜引领之至!
在绪言中,表露出汪胡老对我国科技振兴的肺腑之言。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汪胡老要坚定走科学自主道路,崇洋不媚外,建起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水利工程,以显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工程师手册》,分编为基本、土木、水利三册。
基本手册,内含:算表、算学、高等算学、物理丛表、化学、应用力学、材料力学、应用流体力学、测量学、工程地质学、工程契约、换算表。
土木手册,内含:工程材料、材料试验、结构力学、土力学、混凝土、圬工、钢结构、木结构、土工、基础、隧道、土木机械、道路、铁路、登山铁路、高速铁路、房屋、都市规划、航空站。
水利手册,内含:水文学、闸坝工程、灌溉工程、排水工程、河工学、渠工学、发电水力、海港、给水工程、阴沟工程。
其中,汪胡祯执笔编写的有12种:
算学、高等算学、换算表、结构力学、土工、基础、房屋、水文学、闸坝工程、发电水力、给水工程、灌溉工程。
合作编写的有:圬工。
年(民国33年),《中国工程师手册》由厚生出版社初版。
年(民国3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
各编,均曾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发行。
宗贤为著,汪胡桢为主编。
当汪胡桢先生再拟组织续编机械、电机、化工、纺织手册时,有汪伪汉奸上门,欲邀请汪胡老出山,去整理京抗大运河。
留在上海,恐有危险,于是悄然离开上海,欲前往重庆。
途中,到达黄山屯溪后,因交通中断,滞留暂住。
年~年,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同年,任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赈务组副组长,水利委员会派驻联合国救济总署办事处顾问。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itedNationsReliefandRehabilitationAdministration),英文简称UNRRA,中文简称联总,创立于年,发起人为美国总统罗斯福。
其名称中之“联合国”,并非指后来于旧金山组成的联合国组织,而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同盟国参战国家。
本质为福利机构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成立目的是为战后统筹重建二战受害严重,且无力复兴的同盟国参战国家。
其中,受害最严重的中国,也成为最主要被其帮助的国家,而施予帮助者则为美国、英国与加拿大。
年1月,民国政府设立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英文缩写为(CNRRA),简称“行总”,代表政府作为联总的对应机构,负责接受和分配联总提供的救济物资。
行总的总部初在重庆,后迁南京。
在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设立15个分署。
年8月,新中国解放后,受马寅初校长邀请任浙江大学土木系教授,讲授水力发电及灌溉工程两门课。
当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在上海成立,冷遹为部长,刘宠光为第一副部长,钱正英为副部长。
华东水利部设在上海静安寺路东口刚接收来的百乐门饭店里,楼底的跳舞厅改为会议厅,楼上的客房改作办公室。
刘宠光、钱正英两位副部长负责具体工作,经顾方学和华东水利部的许多高级工程师推荐,刘宠光决定邀请汪胡桢先生来主持华东水利建设。
刘宠光先安排何家濂去浙江大学诚邀出山,未遇。
刘宠光再次安排何家濂去嘉兴,在汪胡桢先生的老家的湖滨小筑相见,畅谈研究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
汪胡桢慨然应允,答应在手边书稿告一段落后,即往南京。
刘宠光登门拜访,邀请出山治水,看到刘宠光诚恳邀请。
他对刘宠光表示说:“主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只要真干,我汪某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刘宠光一听,高兴地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一言为定。
这事,后来被传为佳话,说刘宠光好比刘备当年请诸葛亮那样“三顾茅庐”。
华东水利部冷部长和刘、钱、汪副部长,4人的办公桌置于办公室中央,组成面对面的方阵。
一起传阅文件、讨论问题,或开会。
大家共同商讨认为,华东水利工作应先从治淮开始。
于是,决定把设在南京的导淮委员会改组为淮河水利工程总局。
年12月23日,经政务院第12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汪胡桢为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
这时,汪胡老收到一封来自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全体职工的书信。
汪局长:我们怀着万分欣喜的心情,读到了新华社发布的中央政府对你的新的任命的消息。
我们更怀着万分期待的心情,兴奋地等待着你早日莅临南京,主持局务。
虽然处在解放战争还在继续的时节,但是我们的中央政府仍然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事业,把淮总正式列入中央编制,号召我们在年完成预定的工作计划。我们深深地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需要像你这样英明的领导,来共同完成这艰巨的任务。
基于你对于淮河流域深刻的研究与关怀,我们相信:
在你的领导下,一定可以胜利地完成工作计划。
为了今后业务的开展,我们热忱地欢迎你的早日到来。谨致
敬礼并祝新年愉快!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全体职工
年12月29日
年春,汪胡祯走马上任,随刘宠光在南京成立淮河水利工程总局。
随后,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由南京迁往蚌埠,并决定在淮河水系上游山区兴建水库。
年4月1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正式任命汪胡桢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
年12月27日,经第56次政务会议通过,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任命汪胡桢为治淮委员会委员。
治淮委员会成立后,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改为治淮委员会工程部。
汪胡桢兼任治淮委员会工程部部长。
工程部设在蚌埠胜利街的一所房屋内,首先制定治淮总体计划,定名为《治淮方略》。
年,筹建佛子岭水库。
年10年10日,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任佛子岭水库指挥部指挥。
年11月5日,佛子岭水库举行庆祝竣工大会。
年,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
年,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年,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
年至年,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
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名誉院长。
年,任水利部顾问(至年)。
年3月,聘请为《淮河志》编纂委员会名誉顾问。
年10月13日,在北京逝世。
他与世长辞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国家政协副主席、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在追悼他的文章中写道:“他毋需留下更多的遗言,他留下的是毕生的事业,他给的是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光辉榜样。”
在嘉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一代水工汪胡桢》一书的封底,印有钱正英对他的评价。
作为一位中国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他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忧患,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弟子,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的水利工程,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科学著作。
评价,可谓相当之高。
在嘉兴故事网的嘉兴院士栏目中,第一篇文章就是《汪胡桢:时刻不忘做一个称职的水工》,文中开头是这么写的。
年3月30日,春雨不期而至,梅湾街东区帆落浜39号一改往日的清寂,人们踏雨而来。
上午十点,汪胡桢故居揭牌开放。
汪胡桢故居,又名“湖滨小筑”,占地近2平方米,临水而建。
年,汪胡桢受聘为太湖水利工程处副总工程师时,在帆落浜东购地4亩,建筑了一幢两层小楼,奉母养颐,后毁于日本侵华的战火中。
年,母亲故土难舍,事母至孝的汪胡桢再次原址重建了两排西式平房。
精通土木工程的汪胡桢在设计时,中间采用房廊贯通的方式,从上面看下来,呈一个标准的“工”字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平方米,砖木结构,屋顶铺设洋瓦。前后两进,北面一进三开间,分别为内书房、外书房和客厅;南面一进四开间,为卧室和卫生间。连接南、北两进的为客厅,其东、西两侧为花园。
汪胡桢亲笔题名“湖滨小筑”,并镌刻于墙上。
他说:“我把自己的宅第构成一个工字,就是时刻不忘做一个称职的水工。”
他曾表示,母亲年老,平房更方便安全,将来自己叶落归根,也正合适。
在旧居西南侧,有一房屋(俗称高平房)为汪胡桢弟弟的房屋,建于年,为日本侵略者在嘉兴时占作的司令部。
年,汪胡桢用0银元购得帆落浜这处4.9亩宅地,当时盖有一幢小楼,后毁于日军侵华战火。
年,汪胡桢利用出售南京梅园新村30号的资金,在原小楼旧址重建住房,并勒石取名为“湖滨小筑”,嵌在书房院门的内墙上。
门前流过的小河,就是他年主持开浚的鸳鸯湖(西南湖)尾闾的水利工程,并因挖塘被划去了1亩宅地。
汪胡桢自赴华东水利部出山治水后,真正回“湖滨小筑”的时间,少之又少。
年4月,汪胡桢寄诗给嘉兴旧友,古典戏曲家、诗人庄一拂,诗云:
卅年不饮鸳湖水,井巷依稀入梦中。
旧友无端摇落尽,只君独立作诗雄。
眷念故土的他,去世前夕,还托人打听湖滨小筑近况。
经过汪胡桢女儿汪胡炜的多方努力,湖滨小筑在嘉兴市领导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zl/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