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女儿恢复了视力,也恢复了往日的笑容,我们揪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8个月前,正在上高中、年仅16岁的婷婷(化名)因突然出现视物模糊、重影,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父母带着医院的眼科治疗,均被考虑为视神经炎并口服近7个月的激素和营养神经类药物。虽然视物模糊的症状稍微好转,但依旧影响学习,且长期的激素让正值花季的婷婷变胖,身上也随之出现“激素纹”。面临种种“窘境”,婷婷开始变得不愿意交流,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今年4月,医院眼科复查的婷婷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婷婷的父母带着她来医院眼科复查,仍然提示视乳头水肿。综合婷婷的病情,眼科医生认为婷婷的病因应另有“真凶”,并邀请神经内科会诊,完善腰穿和头颅MRA、MRV后发现颅内压增高(mmH2O),双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区血管狭窄,遂于4月27日转神经外科进一步完善检查和治疗。神经外科为婷婷做了脑血管造影后发现双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区血管均重度狭窄。
在陆显祯教授、主任医师的带领下,神经外科团队协同神经内科、眼科、内分泌科、放射科等科室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简称MDT),对婷婷的病情进行了详细讨论,考虑婷婷的视物模糊、视乳头水肿、颅内高压,均由颅内静脉窦狭窄所导致。8个月的漫漫寻医路上,几乎感到崩溃的婷婷妈妈终于看到了希望。
5月6日,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谷震教授的指导下,医院神经外科袁川、朱云飞副主任医师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为婷婷成功实施了“左侧乙状窦、横窦重度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狭窄的静脉窦“豁然开朗”。术后5天再次复查腰穿,颅内压明显下降(mmH2O),视乳头水肿明显减轻,婷婷视物模糊的症状逐渐好转。出院的时候,婷婷露出久违的笑容,与医护人员一一告别。
颅内静脉窦疾病是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它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时常被表象所“蒙蔽”,就像婷婷刚开始只是觉得看东西不清楚,就到眼科治疗,直到经过多学科会诊(MDT)后,才找到始作俑者。颅内静脉窦狭窄或血栓的病因很多,先天性窦发育不良、产妇血液高凝状态、感染、外伤、颅内肿瘤、口服避孕药等都有可能导致该系统疾病的发生,目前也有部分研究表明,长期偏头痛的病人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由慢性静脉窦血栓、静脉窦狭窄引起颅内高压所致,这些患者长时间口服药物治疗无效,而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治疗无疑为这类疾病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以上消息属文山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文山广播电视台视听文山”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zl/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