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炎

腹针疗法简介


时间:-04-:00—20:00

地点:A5肿瘤科办公室

主持人:程志强

主讲:孙小梅

参加:夏中颖、杨二鹏、马慧淼、杨嘉欣、黄婷、郭延彤、何亚琳、孙适然、徐楠、袁淳晟、王佳聪、王玉坤

请假:朱冬菊、谢思楠

记录:何亚琳

目录

一、概述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于年提出的,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核心,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经络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个微针系统。其特点是:穴位定位规范化和处方标准化。

二、理论基础

脏腑经络说和生物全息说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共有以下几点:

(一)脏腑经络说

1、腹部集中了人体许多重要的内脏器官,因此腹部与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

2、腹部分布有大量经络,为气血向全身输布提供了较广的途径。腹部循行的经脉有10条,即足三阴经、胃经、胆经、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阴维脉;腹部的穴位有48个,脏腑的募穴大多集中在腹部。

所以在腹部进行针刺治疗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的优点。

(二)生物全息说

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源于同一生物胚胎的延续,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所以像头、耳等微针系统都是生物全息律的体现。

腹针同样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是腹针取效的机理所在。

神阙调控说和现代医学认识

(三)神阙调控说

人在胚胎期通过脐带从母体吸取营养逐渐成形,脐带是人体最早运行气血的通道。

所以,以脐带即神阙为核心的经络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神阙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和对机体宏观调控的功能。

其特点为形成最早、部位表浅、功效强大、调节迅速。

腹针就是以神阙系统为核心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四)现代医学认识

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认为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颅中脑)与肠脑(肠神经系统),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

据德国《地球》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腹部传出来的,这一复杂的神经网络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亿个神经细胞。

三、腹部神龟图

全息影像特点

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常用穴位

四、治疗作用

针刺方法

(一)针刺深度:(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

1、浅刺(天部):根据“神龟图”取穴,刺入皮下,以病人无针感为度。多治疗急症,针对疾病的标,以解决头身肢体局部疾患为主;

2、中刺(人部):根据经脉分布取穴,介于浅刺与深刺之间,将针刺入腹部的脂肪。能疏通经脉、活血化瘀、鼓舞气血运行;

3、深刺(地部):根据辩证取穴,以任脉为主刺入较深皮下组织,以病人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等针感为度。治疗慢性病、疑难病,针对疾病的本。

(二)常用针刺法

1、三角针: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形成等腰等边三角形。适用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疼痛、局部关节疼痛。

2、梅花刺:以主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一针,共5针针体形成梅花的图案。适用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也可在三星法疗效不佳时采用,使治疗的强度得到增加。

3、三星法: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各距主穴3~5分,分别各刺1针,形成并行排列。适用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神经痛等。

选穴原则

患病部位

选择穴位

头部

中脘、阴都等周围的穴位

颈部

商曲、石关及附近的穴位

上肢

滑肉门至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之间的同侧穴位

下肢

外陵至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之间的相应穴位

腰椎

腰骶部附近穴位,气海、关元及周围穴位

常用处方

(一)天地针

组成:中脘、关元(腹针中以中脘为天,神阙为中,关元为地)

功效:健脾益肾

(二)引气归元

组成: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此方寓“养后天以补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功效: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

(三)腹四关

组成:滑肉门(双)、外陵(双)

功效: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是引脏腑之精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与引气归元或天地针合用,兼有通腑之效。

(四)风湿点

组成:上风湿点、下风湿点

功效:消肿、止痛,与大横合用可祛风滑利关节、消肿痛,散淤血。

(五)调脾气

组成:大横(双)

功效:具有调理脏腑,益胃、健脾、化湿之功。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

适应症

(一)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

(二)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症,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

(三)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

(四)其他的针灸适应症,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症。

禁忌症

(一)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的肿瘤并广泛转移;

(二)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

(三)妇女的孕期;

(四)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

(五)肝脾肿大需注意针刺两肋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常见病的配穴

(一)落枕

处方:中脘M、商曲S(患)、滑肉门M(患)

辩证加减:

1、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

2、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

(二)肩周炎

处方:中脘M、商曲M(健)、滑肉门S(患)

辩证加减:

1、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

2、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三)中风

处方:中脘M、下脘M、气海D、关元D(引气归元)、滑肉门S(患)、上风湿点S(患)、外陵S(患)、下风湿点S(患)

辩证加减:

1、头痛、头晕:阴都(患)、商曲(双)

2、语言不利:中脘上

3、面瘫:阴都(患)、商曲(健)

4、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5、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上风湿外点(患)

6、下肢无力:大巨(患)、气旁(健)

7、足内翻:下风湿内点(患)、气旁(健)

8、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大巨(患)

9、上半身功能障碍较重:滑肉门(健)

10、下半身功能障碍较重:大横(健)

11、病程较久:气穴(双)

(四)消化性溃疡

处方:中脘D、下脘D、水分M、气海D、天枢M(双侧)

辨证加减:

1、十二指肠溃疡:梁门M(右侧)

2、嗳气、泛酸:上脘M

(五)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中脘S、下脘S、上风湿点M(双侧)

辨证加减:

1、咽部疼痛:下脘下S

2、高热不退:气海M、关元M

附录:腹针常用处方

(一)头痛处方:中脘M、阴都S辩证加减:1、外感头痛:曲池(双)或十二井放血2、血虚头痛:气海、天枢(双)3、瘀血头痛:气海、关元、滑肉门(双)(二)落枕处方:中脘M、商曲S(患)、滑肉门M(患)辩证加减:1、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2、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三)肩周炎处方:中脘M、商曲M(健)、滑肉门S(患)辩证加减:1、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2、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四)网球肘处方:中脘M、商曲(健)M、滑肉门(患)S、上风湿点(患)S辩证加减:1、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2、脘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3、脘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五)腕部的狭窄性腱鞘炎处方:中脘M、商曲M(健)、滑肉门M(患)、上风湿点M(患)、上风湿外点S(患)

辨证加减:

1、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

2、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六)颈椎病

处方:中脘M、关元M、商曲S(双)、滑肉门M(双)

辩证加减:

1、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2、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此类推;

3、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

4、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

5、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七)腰背痛

处方:中脘M、气海D、关元D、大横M(双)

辩证加减:

1、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2、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3、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4、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5、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气穴(双)

6、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水道(双)(八)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水分M、气海D、关元D辩证加减:1、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2、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3、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4、合并坐骨神经痛: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5、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浅)、太乙(双)、石关(双)、风湿点(双、浅)6、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7、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8、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浅)9、劳损性:商曲(双、浅)、四满(双)、气穴(双)10、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浅)、水道(双)(九)膝关节痛处方:滑肉门M(患侧)、外陵M(患侧)、气旁M(健侧)、下风湿点S(患侧)辩证加减:1、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患侧),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2、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患侧)3、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十)眩晕处方:中脘M、下脘M、气海D、关元D(引气归元)、商曲M(双)、气穴M(双)辩证加减:1、实证:刺激略强,或可每隔5分钟行针1次,以泻其实2、虚证:刺激稍弱,神阙穴艾架灸3、胃部胀满、呕吐:加梁门(右)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加滑肉门(双)。5、肝阳上亢与痰浊中阻:加调脾气。(十一)中风处方:中脘M、下脘M、气海D、关元D(引气归元)、滑肉门S(患)、上风湿点S(患)、外陵S(患)、下风湿点S(患)辩证加减:1、头痛、头晕:阴都(患)、商曲(双)2、语言不利:中脘上3、面瘫:阴都(患)、商曲(健)4、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5、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上风湿外点(患)6、下肢无力:大巨(患)、气旁(健)7、足内翻:下风湿内点(患)、气旁(健)8、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大巨(患)9、上半身功能障碍较重:滑肉门(健)10、下半身功能障碍较重:大横(健)11、病程较久:气穴(双)(十二)慢性胃炎处方:中脘D、下脘D、气海D、关元D、天枢M(双侧)辨证加减:1、消化不良:加天枢下(右侧)2、便秘:加天枢下(左侧)3、虚寒型:加神阙温灸(十三)消化性溃疡处方:中脘D、下脘D、水分M、气海D、关元D、天枢M(双侧)辨证加减:1、十二指肠溃疡加:梁门(右侧、中刺)2、嗳气、泛酸加:上脘(中刺)(十四)慢性肠炎处方:中脘D、下脘D、腹泻M、关元D、天枢(双侧)M辨证加减:1、小腹胀痛:加大巨M(双侧)2、便溏、水泻:加水道M(双侧)3、脾胃虚寒型:加大横M(双侧),神阙温灸(十五)胆囊炎处方:中脘D、下脘D、气海D、关元D、天枢(双侧)M、上风湿点S(右侧)辨证加减:1、急性胆囊炎:加大横M(右侧)2、消化不良:加天枢下M(右侧)3、便秘:加加天枢下M(左侧)(十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中脘S、下脘S、上风湿点M(双侧)辨证加减:1、咽部疼痛:加下脘下S2、高热不退:加气海M、关元M

程志强老师总结:

今天讲的这个我觉得挺有意义的。总的来说,学完之后一定要用到临床上去,用完之后才能形成自己的经验,书上说的效果好,但是要用到临床才有意义。包括我们门诊见到的落枕、腰痛、肩周炎、关节疼这些疾病,我们基本上一针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几秒钟就可以解决,基本上都不会超过3分钟,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有些疼痛,比如说癌痛,效果也挺好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zl/31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