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时代,糖尿病患者数量,正在以肉眼可见速度上涨。众所周知,它属于慢性代谢疾病,需要做好长期应战准备。
想要打好作战基础,“后方补给”必不可少,对二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降血糖药物当属二甲双胍,它几乎被捧上“神坛”。
的确,与其他降血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见效快,效果好,持续性强,副作用小,足以使得绝大多数二型糖尿病患者趋之若鹜。当然,凡事不能单看一面,还需辩证看待。
二甲双胍诸多优势之中,某些劣势也不能被掩盖,首当其冲就是,它会阻止维生素B12吸收与转化,久而久之,会诱发周围神经病变,此时,甲钴胺就派上用场。
甲钴胺
甲钴胺,隶属于维生素派系,是其衍生性药物,可将其归类为内源性辅酶,主要作用包括:
促进叶酸吸收转化速率;
辅助核酸代谢;
是轴突运输“充电宝”,可辅助其活化再生;
强化神经递质传输功能;
抑制神经性退变、萎缩;
治疗周围性神经病。
部分糖尿病患者,服用药物过程中,血糖始终无法降回正常标准,会在潜移默化中损伤心脑血管,再加上二甲双胍服用时间太长,是维生素B12合成“拦路虎”,将有一定几率诱发周围神经病变。主治医生在患者寻医问诊过程中,通常会建议将二甲双胍联合甲钴胺服用。
哪类糖尿病群体,需要将甲钴胺纳入治疗方案?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群体
糖尿病患者,普遍并发周围性神经疾病。已成为医学界不争事实。相关领域专家对此解释为,血糖浓度过高,诱发血管病变,如果对脑部周围神经造成重度损伤,就会引起神经障碍、多发神经炎等症状,主要表现为手脚麻木、肌肉疼痛、神经性疼痛等。
2、二甲双胍长期服用糖尿病患者
虽然说二甲双胍,基本算得上二型糖尿病“特效药”,在稳定血糖方面首屈一指。但不可否认,该药物长期服用,会抑制维生素B12等营养元素吸收,寻常食物补充聊胜于无,就需要请出甲钴胺,来降低不良反应几率。
糖尿病患者,如果深受周围神经炎困扰,能否用维生素B12代替甲钴胺?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维生素B12与甲钴胺之间区别谈起:
如果说维生素是“大家族”,那么维生素B12就是其中某个分支,并且它也相当于一个“小家族”,旗下成员包括甲钴胺、腺苷钴胺、氰钴胺、羟钴胺等。因此,维生素B12,临床医学别名称为钴胺素。
由此可以得知,甲钴胺囊括在维生素B12之中,如此看,似乎维生素B12更胜一筹。实则不然,主要原因在于,维生素B12,医学界公认它主要指的是氰钴胺。
因此,如果某糖尿病患者,突发周围性神经炎,前往药店指明购买维生素B12,医药人员第一反应,肯定是给患者提供以氰钴胺为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关药物,往往会适得其反。毕竟,氰钴胺主要治疗巨幼红细胞缺乏类贫血,与治病初衷南辕北辙。
除此之外,关于糖尿病患者,治疗周围神经系统疾病,需要甲钴胺,而非维生素B12,还可以通过其吸收速度与药物性质做解释。
此前曾经提及,维生素B12,主要指氰钴胺,相关医学研究证实,该物质无法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还要经过一步转化程序;而甲钴胺则简单粗暴,进入机体后,直接作用于周围神经,稳定病情之快,可以想象。
最后,临床药物实验证实,甲钴胺神经递质传导速率,远高于维生素B12(氰钴胺)。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想要在保证安全性同时,快速稳定周围神经疾病,必然要首选甲钴胺。
甲钴胺服药过程中,7种注意事项必须引起警惕
长期在汞元素及其衍生物环境中工作人群,甲钴胺不可持续性大量服用;
如果服用甲钴胺超过一个月以上,外周神经类疾病仍然无法缓解,或要采取停药措施;
服用甲钴胺后,对其中某种化学成分存在过敏反应,出现皮疹现象,必须立即停止服用该药物;
妊娠期妇女需要慎重服用,虽然临床试验中,甲钴胺尚未表现出存在致畸作用等迹象,但仍然不能与安全性画等号,为保证胎儿发育完全,尽量不要服用;
生长发育期儿童,如果存在周围神经炎症等症状,需要在主治医生指导下,由家长监督服用;
55岁以上老年群体,身体素质略差,或存在引起系列不良反应可能,需要咨询主治医生,判断是否要酌情减量;
服用甲钴胺之前,如果还在吃其他药物,就需要将自身情况告知医生,尽量事无巨细,方便医生做出精准剂量调配。
#健康科普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ws/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