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专业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心下悸”为"心下"自觉跳动的感觉。《伤寒论》中治疗以“心下悸”为主证的汤方有两个,桂枝甘草汤和真武汤。我们先看桂甘草汤证的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此条辨上来便讲了其“心下悸”的原因,来自发汗过多、太过,其主要证候为:发汗太过后,两手交叉按于心下,因病人自觉心下”空虚而悸动不宁,里虚欲为外护也,下意识地想要通过按的方式让“心下”的悸动停下来,故喜以手按心下。
那么,发汗太过怎么就会引起“心下悸”呢?首先要看汗是从哪里来的。
汗者水也,汗属卫气,气乃水之所化。卫分属太阳经,足太阳膀胱之阳化水为气,直出者上ロ鼻,横出者透内膜达肌肉,而发于皮毛则为汗,汗者卫气复化之水也。
然水火气血是相互对应的,水与气病自然会及到火与血病,血属营分,营生于心火,出包络,属于肝,循内网油膜,得小肠之气导之下行,此下行之血也,其上行外达之血,亦随手太阳小肠之气布达于外,透腔子,穿瘦肉,达腠理,至肌肉,为卫之守,是名营血,也属太阳。
然气生于肾水,血生于心火,也就是说,发汗太过,既可以伤了卫气,也可以伤了营血,为伤在太阳;也能更进一步既伤肾水,又伤心火,伤在少阴,太阳本与少阴为表里也。所以,发汗过多,有动肾中之气者,以气为汗之根,而肾为阳之宅,枝伤者,其本必戕也。有动心中之火者,以汗为心之液,而心为阳之脏,液亡者,火必从之也。
救肾气者,必以咸温,救心阳者,必以甘辛,咸性善下,而温能返阳,故四逆为救肾之剂;甘辛相合,而即气乃生,故桂、甘为益心之法也。
那为什么会表现为心下悸呢?"心下"为水升火降的场所,"心下”被水火有形物质所阻为“心下痛”,有大、小陷胸汤证,“心下”被水火无形之气所阻又或者兼脾胃功能失调的为“心下痞”,有半夏泻心汤证、生姜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等等,由此看出,不论“心下痛”还是“心下痞”均为“心下”本身先出了问题,而"心下悸”却不然,“心下悸”为发汗太过后,要么伤了血之源心火,要么伤了气之源肾水,心火受伤则影响其在“心下”的正常运行,肾水受伤则也影响其在“心下”的运行。
“心下悸”其实是汗后太过后伤了心火或者伤了肾水后,导致心火或肾水在“心下”不能正常运行的表现,不是“心下”的问题而是水火源头的问题。
桂枝甘草汤证为汗后太过伤了心火,导致心火在“心下”不能正常运行而产生的“心下悸”,此“心下悸"为"心下”之火不足也,火不足水自然就会“闹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悸动跟水有关的原因。柯琴曰:“…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依,如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虚矣”,这个虚是心火不足造成的,所以其用桂枝入心振奋心火,炙甘草既助心火,又温补津液、健脾促进气血的生成。《伤寒附翼》:“此补心之峻剂也。”
桂枝本营分药,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只此两味药,就能振奋“心火",温暖“心下",“心下”的火カ足了,温暖了,水自然不会再“闹腾”,也不会悸动了。此汤方中不须附子者,以汗虽多而未至于阳亡,不须芍药者,以汗已止而嫌其阴敛也,可谓简单中见玄机啊。
桂枝甘草汤的服用方法比较特别,为“顿服”,何谓“顿服”?“顿服”可以理解为“把一帖煎好的整碗药剂,当做一顿,即一ロ气全部喝完,而不是分开来服用”、可见,此“心下悸”的症状还是比较急迫的。
桂枝甘草汤在临床上大部分被用于自觉心慌、心跳症状的心脏疾病,常用于诊断为心火不足的冠心病。实际上它的用途远不止于此。记得遇到过这样的一些病例:有诉说自己胃跳得非常厉害,整个上半身都在动,就是不算太疼;有诉说自己吃完晚饭后没过多久,感觉胃里一跳一跳的,像是心脏那样一跳一跳的,总是感觉胃跳得比心脏还快,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没有感觉到痛,会动就是了;还有诉说自己最近平躺明显能看到胃部在跳动,按压上有些硬而且按压着感觉跳动得更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呀,很担忧等等,这些人均感觉到了“胃”的跳动,按压后能缓解些,这些在临床上也不好诊断是什么病,如果不伴有其他症状的话,就是桂枝甘草汤证。所以,还是那句话,不管什么疾病,只要有自觉"心下”跳动明显的,用手按压会舒服些的证候,均可以考虑用桂枝甘草汤。
临床上用桂枝甘草汤治疗的疾病很多,包括失眠、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原发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等,还被用于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等眼底病,以及青光眼初期的治疗等等。
大家也可以思考下,高血压的病人有时候会感觉到血管的搏动,是不是也属“心下悸”呢?
接下来看两则医案:
医案一:某女,39岁,年8月10日就诊。自诉:心悸而痛喜按,服许多止痛药罔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诊其六脉微缓,苔白滑。断为虚痛,用桂枝甘草汤:桂枝18克,甘草9克,顿服。服后痛即消失。
从这个医案中发现,在患病期间,病人服用了许多的止痛药无效,岂不知止痛药可不能乱服用,有些疼痛吃止痛药反而会掩盖了真实病情。很多疼痛,特别是五脏六腑的疼痛。患者很难辨别出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如果盲目过早地服用止痛片,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由于服用止痛药后掩盖了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不利于医生观察病情和判断患病部位,不利于医生正确的辨证施治。另外,服用止痛药后让病人暂时感觉不痛了,可实际上疾病可能在进一步恶化,如临床常见的宫外孕发生大出血、阑尾炎继发坏死和穿孔,这种暂时的止痛会掩盖真实的病情,会使病症发展加重,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旦出现疾病引发的疼痛或不明原因疼痛,医院就诊,查出疼痛原因。此外,止痛药的副作用也比较多,易诱发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看医案中患者的主要证候:①心悸而痛喜按;②时有自汗出。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心下悸与"心悸”不ー样,不能混为一谈(后面会详细论述);其次,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既然服用了许多的止痛片,说明此“心悸”疼痛的程度相对更严重些,凭此一点,就与桂枝甘草汤证不符合,桂枝甘草汤证的主要证候是“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虽然此患者心悸而痛喜按,但喜按与“叉手自冒心”还是有差距的。
但从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患者用了桂枝甘草汤后效果非常好,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对此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问题可能出现在这个医案的描述,其描述不够准确,也不够全面。
医案二:李某,女,21岁,年8月17日初诊。其母代诉:年前与母吵嘴而病,开始郁郁寡欢,不欲多言,后寐多不醒,呼之不应,或昏昏欲睡,或语无伦次,时轻时重。多次求医诊治,屡用理气泻下之品、病无起色迁延至今。见患者发育正常,面容呆板,两手交叉护胸,问其故,但言心中害怕,耳中如物阻塞,脉浮大,舌淡苔白。证属心阳虚损。处方:桂枝45克,甘草20克,2剂,水煎。服1剂,精神好转。2剂而嗜睡除,言语增,病情稳定耳塞消失,自云如梦一场。效不更方,继服2剂,彻愈。
这个医案非常典型,患者本身因情志不佳生病,屡次用了理气泻下的药后伤了心火,出现了典型的两手交叉护胸、心中害怕的桂枝甘草汤证。这个医案告诉我们,甭管患者之前有过什么证候或者什么样的疾病,只要在当下出现了桂枝甘草汤证,就应用桂枝甘草汤,切不可陷入既往证候的迷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ws/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