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视神经炎 > 视神经萎缩 > 秦亮甫教授ldquo头八针rdqu
当前位置: 视神经炎 > 视神经萎缩 > 秦亮甫教授ldquo头八针rdqu
霓裳部落
专家简介秦亮甫(-),男,汉族,江苏省武进人。上海第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自年进上海第二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历任中医学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组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曾九次赴法讲学,任法国刘易斯巴士德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获“依堡卡特”奖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中国医药针灸联合会高级顾问。全国首批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一、二、三届指导教师,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本文来源/赵海音、李璟秦亮甫教授,年出生,祖上三代均为名医,受家学熏陶,自幼随父习医,年开始独立行医,年参加并通过了“国民政府考试院”举办的首届“全国高等中医师考试”,年进入上海第二医院,医院中医科主任、教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全国名被继承学术经验的名老中医之一,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全国继承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年12月获“上海市名老中医”称号,年12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秦亮甫教授从医60余载,擅长针药结合、内服外敷,综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病,饮誉海内外,十余次赴法、澳讲学,任法国斯特拉斯堡路易斯·巴斯德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获该国“依堡卡特”奖章,被誉为“东方神针”。笔者有幸入围上海市卫生局举办的“针推伤临床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师从秦教授。秦师中西医功底深厚,擅长中西医结合,提倡内治外治并用,屡起沉疴,名闻遐迩。虽过耄耋之年,但秦师对疑难杂症诊治方法的研究,仍推敲斟酌,孜孜以求,其言传身教,使笔者感动不已,受益匪浅。秦师在总结大量临床验案基础上,对头部诸要穴的组合反复筛选、验证,并参考了大脑皮层在头皮的投射区域,借鉴了现代医学脑电图测试的10极放置法的电极位置,近年来提出了“头八针”(百会、印堂、风池、率谷、头临泣,后3穴均为双侧,共8个穴位,合称头八针)的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脑源性疾病及相关的神经系统疾患,屡获佳效。现特撷取秦师运用“头八针”验案3则,介绍如下。1.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男,27岁,保加利亚人。初诊日期:年2月22日。病史:多发性硬化症3年余。年6月因左眼视力锐降,医院(保加利亚),被诊为“左眼球后视神经炎”,经激素治疗好转出院。年8月又因右腿麻木无力,站立不稳,动作协调医院,MRI示:脑室、脑胼胝体、中脑有脱髓鞘病变。诊断为:MS-脑脊髓形式,阵发性行程。年出现高热、寒战、扩散性肌痛,病情急剧加重,下肢瘫软,身体躺卧不动,双眼弱视、复视,眼球震颤,尿频,小便控制不佳。慕秦教授之名前来中国求医。刻下:身体虚弱,坐轮椅入诊室。体检:腱反射轻度亢进(左侧大于右侧),霍夫曼氏征(+),巴彬斯基征(+),BP:/74mmHg(1mmHg=0.kPa),舌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痿证;西医诊断:多发性硬化,脱髓鞘病变。治法:(1)针灸治疗:穴取头八针(百会、印堂、风池、率谷、头临泣)、肩髃、曲池、外关、中渚、伏兔、犊鼻、膝眼、足三里、三阴交、丘墟、太冲。百会、头临泣、外关、足三里行迎随补泻之补法,余穴均施平补平泻针法。百会、率谷、肩髃、曲池、伏兔、犊鼻、膝眼、三阴交诸穴温针灸各1壮。随后,嘱患者俯卧,在其后背督脉拔罐5分钟。每2日1次,一周3次。(2)中药:自拟首乌益髓汤:制首乌30g、天麻15g、狗脊15g、杜仲15g、牛膝9g、熟地15g、太子参30g、炙黄芪30g、红花6g、枸杞子15g、苍耳子9g、川朴9g、羌独活各9g,煎汤,每日2剂,口服。(3)内服西药:弥可保胶囊、新B1片等,每次1粒,每日3次。(4)自拟外洗活血通络方(桂枝50g、红花30g、干姜50g、樟木30g、千年健30g、海风藤30g等),纱布包煎,取药汁,搽洗全身,每日2次。年3月19日,经上法治疗,病情好转,已能弃杖站立、步行。将于翌日回国,继续服中药,嘱其家人坚持在其背部督脉拔罐及康复训练。年5月17日,再次来中国上海,病情稳定,接受针灸中药治疗。治法上,除自拟首乌益髓汤酌加当归、谷麦芽、鸡内金等,余均同前。坚持治疗16次后,回国,医嘱同上次。年10月11日,症情平稳,能弃杖行走,再次来上海治疗。纳食不香,舌体左侧光红、苔薄,脉缓弱。内服汤药酌加焦扁豆、制黄精等,余均不更改。年12月20日症情稳定,现在已能独自完成全蹲后起立动作15次。近日欲满意归国,再嘱续服汤药和督脉拔罐。(等其回保加利亚后,疗效震动该国医学界,又有许多该国MS病人千里迢迢,纷纷来中国上海请秦师医治,疗效均较满意)秦师点评:多发性硬化是一种青壮年时期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其特点为病灶多发。其发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免疫、病毒感染和遗传有关,常见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视敏度减退和复视等症状,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MS为一种退行性病变,由于患者素体禀赋不足,兼感外邪侵袭,致痰浊瘀结于脑髓、脊髓。结合临床表现和MRI影像,此病首选头八针,百会、印堂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率谷、风池、头临泣辅以丘墟、太冲平肝息风;足三里、三阴交健脾胃益气血;肩髃、曲池、中渚、伏兔、犊鼻、膝眼疏通经络;太溪补肾滋阴。患者气血亏虚、肾气不足,针法不可过强,应轻补加之温灸,以温阳健脑醒神。背部拔罐及中药活血通络方外洗,起到振奋阳气、通经活络的作用。内服首乌益髓方以补肝肾益精髓为主,兼以健脾软坚;用弥可保等药物以营养神经组织。诸法合用,故获良效。2.癫痫患者,女,23岁,学生。初诊日期:年10月22日。病史: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一过性晕厥,意识丧失,手足抽搐,口吐白沫,数分钟后神志转清,觉神疲乏力。医院检查,诊断为癫痫小发作,目前正在服用进口抗癫痫药物,具体药名不详,但效果不明显。每日发作1~5次,发作时有腹部紧绷感、双手发冷。刻下:神清,略显疲乏。BP:90/60mmHg。舌中红偏光,脉缓。诊断:癫痫。治拟宁神镇惊,平肝息风。治法:(1)针灸:穴取头八针、郄门、神门、合谷、足三里、太冲、中脘、梁门。足三里用迎随补泻手法之补法,率谷手法较重,余穴用平补平泻,轻刺激,留针20分钟。期间百会、率谷、足三里各温针灸1壮。针灸每周3次。(2)中药:自拟羚角镇痉汤加减:羚羊角粉0.6g(吞服)、天麻15g、川芎9g、白芷6g、柴胡9g、羌活6g、杭甘菊9g、黄精15g、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水煎,每日2剂,口服。复诊:11月2日,诉:数日未发,仅今晨有突发性意识丧失2次,持续时间约10余秒。舌质略红,脉缓弱。(1)针穴治法同上。(2)中药汤剂:改用自拟柴胡天麻汤,柴胡9g、天麻15g、川芎9g、丹参9g、红花3g、枸杞子15g、制首乌30g、当归9g、羌活9g、白芷9g、太子参30g、麦冬9g、五味子6g等,水煎,每日2剂,口服。(3)中成药:全天麻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医嘱:忌烟、酒、辛辣刺激物及羊肉等。11月25日复诊,诉:从11月6日至今,癫痫未发作,症状基本消失。查:舌淡苔薄,脉缓弱。因翌日回国,暂停针灸治疗,带中药回国。秦师点评: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脑病疾患。中医认为导致癫痫发病的主要原因为“风邪”“虚风内动”,内风生于肝肾不足、气血两亏。针灸百会、印堂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率谷、风池、头临泣平肝息风,郄门泻心火,合谷、太冲开四关,足三里补中理气。患者发病时,意识存在,觉腹部紧张、绷紧感,表现为腹型癫痫。颞叶癫痫为症状性癫痫中的最常见者,颞叶杏仁核型典型发作为胃部异常感觉等。取穴中脘、梁门对症处理,率谷手法略重,可对颞叶大脑皮层进行相应刺激。首诊用羚羊角粉、天麻、石决明、珍珠母等平肝息风而镇痉;川芎、白芷、羌活都是辛散之品,能去上部头目的风邪;太子参、黄芪补气;丹参活血;又以制黄精、枸杞子滋补肝肾以柔筋。一诊后患者自觉头晕、头重症状减轻,但癫痫仍有发作,根据病情在原方基础上,去掉部分平肝息风之品,酌加活血补血滋阴的制首乌、当归、红花,补气生津养阴的麦冬、五味子,针药并施,取得良效。3.眩晕患者,男,75岁,中国人。初诊日期:年4月20日。病史:去年11月曾因突然晕倒,医院,诊为:冠心病,浅表性胃炎,颈椎、腰椎退行性改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RI示:轻度脑白质病征象。出院后,自觉头晕,失眠,右上肢抖动,四肢乏力,走路发飘,胃脘不舒,胸部憋闷,轻度焦虑,大便不畅。BP:/76mmHg,无明显肌力异常,心(-)。苔少偏燥,脉弦滑。诊断:眩晕(颈椎病)。治疗:(1)针灸穴取头八针、中脘、梁门、伏兔、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百会用迎随补泻之泻法,足三里、中脘、梁门、三阴交用补法,余穴均平补平泻。风池、率谷、中脘、足三里均行温针灸各1壮;针后于背部督脉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拔罐,留罐5分钟。每周2次。(2)中药:木香6g、制香附9g、延胡索9g、砂蔻仁各3g(后下)、番泻叶3g、制川军6g、全瓜蒌30g、焦谷麦芽各9g、焦鸡内金9g、焦山楂9g、枳实9g、枳壳9g、当归9g,煎汤,一日2剂,口服。年4月27日复诊。诉:胃脘部不适已大为减轻,夜寐欠安,BP:/80mmHg,脉弦滑,苔薄。治疗:(1)针灸治法同上;(2)中药:上方(4月20日)去番泻叶,改川军为12g,加夜交藤30g、合欢皮30g。年5月4日复诊,诉胃脘、胸部不适已基本消失,晨起后有头重脚轻感觉,下肢麻木已减轻,BP:/68mmHg,左脉弦实,右弦滑,苔薄。治疗:(1)针灸取穴:上穴加风市、上巨虚、犊鼻、膝眼(均双侧),余同前。(2)中药:羚羊角粉0.6g(吞服)、天麻15g、枸杞子15g、制首乌30g、制黄精15g、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杭甘菊9g、夜交藤30g、合欢皮30g、炒枣仁15g、炙远志g、葫芦壳15g、茯苓皮15g、路路通9g、丹参9g、桃仁9g、杏仁15g、瓜蒌仁15g。一日2剂,口服。年5月26日复诊,诉:症情稳定,走路觉飘的感觉已消失,BP:/66mmHg,脉弦滑,苔薄黄。针灸、中药治疗同上。年6月8日复诊,诉:眩晕、上肢抖动感基本消失,下肢乏力也改善,BP:/70mmHg。脉弦,苔薄。疗效较满意,针灸暂停,嘱续服中药,巩固疗效。秦师点评:颈椎病变是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受影响的主要原因,由此产生的眩晕即颈椎性眩晕。颈椎骨刺及退行性病变,均可造成椎动脉受压。临床常见的眩晕与头部转动有密切关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又可加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一侧椎动脉受阻后,对侧椎动脉无法代偿则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患者无肌张力异常和神经反射异常,当属功能性震颤,一般认为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反应增强有关。此病在中医学归属“眩晕”范畴,其病机在于阴阳平衡失调,偏盛偏衰,而且互为因果。督脉为阳脉之督,通达手足三阳,协调人体之阴阳,故潜阳应先潜督脉之阳,泻百会以平肝潜阳,温针风池穴改善颈部血供,配合其他头针,共奏醒脑止晕之功。补三阴交以助肝肾之阴;取足三里、中脘、梁门以强健脾胃,以助气血;针印堂以醒脑、明目、宁神。督脉“主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督脉行脊里入于脑髓,足少阴肾经贯穿脊柱,夹肾,肾主骨生髓,故督脉、肾经两者关系密切。拔罐于背,振奋督阳,调理肾阴。首剂中药以理气和胃为主,症状缓解,胃安乃用平肝潜阳之剂,并对症加减,针药结合,则眩晕、震颤诸症渐消。4.小结秦师一向重视督脉的运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的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局部取穴的方法,并成为其治病的特色之一。针刺督脉,培补真阳,疏通经气,取督补肾,使上下贯通、阳气通达,而使四肢疾病可愈。后经临床探索总结,秦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杂病”的理论,运用于外感、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慢性泄泻、精神疾患及过敏性皮肤病等,拓宽了督脉临床应用的思路。头八针中前两穴均在督脉:百会乃百脉之会,有“三阳五会”之称,位于人体最高点,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有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回阳升气、平肝息风的作用,穴性属阳,又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接周身经穴,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印堂为经外奇穴,别名曲眉(《千金翼方》),位于督脉经沿线上,有镇静安神、醒脑明目、宣通鼻窍的作用。二穴合用,乃秦师“病变在脑,首取督脉”的理论,贯通头部督脉,秉承其“贯通督脉,以治杂病”治疗原则。头临泣为足太阳、少阳、阳维脉之会,具有祛风清热、聪耳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率谷别名耳尖,为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有平肝息风、通经活络的作用。风池为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之会,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疏风清热、醒脑开窍、聪耳明目的作用。8穴共用,较之于单一经穴或四神聪等运用,可更好地沟通头部各经脉气血流通,既可免于失之偏颇,又能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提纲挈领,便于临床推广运用。经过笔者初步临床验证,头八针对于中风后遗症、震颤麻痹、癫痫、多发性硬化及失眠、眩晕、头痛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秦师对于各种疑难杂病,针药并施,内外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疗风格。秦师认为,针药结合,既可以针刺导其先,以汤药荡其后,又可用针刺来弥补药力之不及,还可根据脏腑经络先后致病的病理途径,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秦师除了采用针灸、药物治疗,还提倡饮食调养,既有汤、丸、药、酒等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合理应用针刺手法和药物性味,可达到相辅相成、补泻逆从等综合治疗作用,从而提高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请勿
试针试药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ws/6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