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二)
职业规划前瞻
1.“生物制药与药物学”模块开设建议
药物学是指研究药物的来源、炮制、性状和作用,分析、鉴定、调配、生产和研发新药等的学科。生物制药则是药物学的一部分,是指运用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和化学等技术,通过生物活体来生产药物的学科。
生物制药与药物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本课程的内容侧重于常见药物制备、药物分析和生物制药三个部分。
本课程应首先介绍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和药物制备的技术,然后再介绍各类药物及其临床应用。在生物制药部分,应着重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讲解制药的基本技术外,还要通过讲解案例,让学生体会本模块的目的是生产更有效、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药物;应教会学生使用最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使学生认识到药品标准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形成按药品标准制药的观念;应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药厂、医院和药物研发单位,了解我国药物研发和使用的现状,创造条件开展药物研发和制备实习,使学生树立为人类健康事业而努力的信念;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刊等渠道主动收集新药研发的相关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药物制备和应用的各个环节和基本技术,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对医药产业的重要性。
2.“海洋生物学”模块开设建议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0.8%,其中生活着丰富的生物类群,绝大部分海洋生物我们尚不了解。海洋生物学是我们了解海洋生物、保护和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基础学科。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海洋生物认识的步伐也大大加快了。
本模块包括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海洋生物的生命特征、海洋生态、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四个部分。课程内容应以学习海洋生物多样性及特点为基础,重点讲述海洋中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以及海洋生物在整个生物圈中的作用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与陆地相比较的方式,突出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比如高盐、深海高压和黑暗等特点,以及与此环境相适应的海洋生物的习性;应充分利用水族馆、博物馆和水产品市场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通过介绍我国领海及大陆架环境及其生物资源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海洋观念和海洋国土意识,增强环保理念和爱国信念;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刊等渠道主动收集海洋生物学知识,并开展交流活动,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及我国海洋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海洋生物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形成海洋生态平衡观以及地球生态系统整体观。
3.“食品安全与检疫”模块开设建议
食品安全指食品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及其后代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范围包括在食品加工、存储和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关系到国民的健康和民族的永续发展。
本模块包括食品生产安全、食品经营安全和食品安全检疫三个部分。课程内容应围绕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存储、销售等环节,介绍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进而介绍食品安全检疫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围绕食品安全的含义和“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三个层次,介绍食品安全标准及相关检疫技术;应通过典型的食品安全案例,组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开展食品安全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防控并重”的观念;要通过介绍食品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参观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政策;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刊等渠道主动收集食品安全及其检疫的相关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食品生产的途径,食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全球以及我国食品检疫体系的组成,掌握食品安全预防措施、食品检疫工作等的流程和基本技术。
4.“职业疾病与防控”模块开设建议
职业病是指企事业等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出现的疾病。最主要的职业病有尘肺、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等。职业病不仅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家庭幸福。我国对职业病的防控非常重视。
本模块包括职业疾病的形成和防控两个部分。课程内容应以学习职业疾病形成的病因为基础,进而学习职业病防控的知识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案例的讲解,重点介绍职业病的特点、预防对策和控制措施;应充分利用当地常见职业病案例,通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组织学生探究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防控并重”的观念;要通过介绍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病防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参观当地职业病防治单位等,使学生了解当地和我国职业病及其防控的现状,认识到职业病防控不仅关系到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刊等渠道主动收集职业病及其防控的相关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职业病的构成要件、主要特点、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等,掌握职业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
5.“园艺与景观生态学”模块开设建议
园艺学是研究园艺作物的种质资源、生长发育规律、繁殖、栽培、育种、贮藏、加工、病虫以及造园等的科学。造园学又叫园林规划设计学,是研究园林绿地的设计、规划、施工和养护管理的科学。园艺作物一般指以较小规模集约栽培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主要分为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三大类。现代园艺已成综合应用各种科学技术成果以促进生产的重要领域,对丰富人类营养和美化、改造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重点在于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教师在教学中,在讲解清楚园艺学、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重点介绍当地的园艺作物的代表种类、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然后应用相关理论与技术,与学生一起设计具体的“园林景观”,如校园景观。在实践活动中强化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园艺学、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园艺植物(如当地代表种类)的基本栽培管理技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能够感受到美化环境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6.“环境友好与经济作物”模块开设建议
经济作物是指与人类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油料作物、果蔬、茶叶等。人类为了获取高额经济回报往往肆意革除原有植被,大规模集中种植某种(些)作物,而且在耕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在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在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环境友好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人类社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本课程内容应包括环境友好的实质和内涵,明确环境保护和经济作物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课程要明确阐明环境保护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战略思想演变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进展的必然结果。强调种植经济作物应该努力在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力求在生产过程中将对环境的干扰和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列举人类发展史上发生的企业排污或生产事故等“重经济,轻环保”的案例,告诫学生生产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先污染,后治理”是文明社会不能容忍的危害人类健康和发展、祸害子孙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探讨高效栽培经济作物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各种可能措施。
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生产和环保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只轮子,缺一不可。有把发展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或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人类社会才可能持续不断发展。
7.“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块开设建议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物圈中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的总和,是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应用价值的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生物资源包括基因、物种以及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本课程可包括野生生物资源、农作物资源(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水果蔬菜等)、畜牧水产资源(如畜类、禽类、水产品等)、微生物资源(如食用菌、酵母菌等)。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当地生物资源特点,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聚焦于“地方特色生物资源”;在学生了解生物资源(代表物种)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应重点介绍对生物资源(代表物种)的合理开发利用,如对相关生物资源深加工的原理方法、生产工艺流程及研究动态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清楚认识到,我国虽然是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生物资源承载力与人们需求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存环境压力巨大。因此,合理保护并科学利用生物资源,涵养生态系统并使其结构与功能得到恢复,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本地受胁物种保护”模块开设建议
“受胁物种”,是指受到人类活动或受自然剧变(如灾害)影响,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灭绝概率很高的物种。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世界受胁物种红皮书》将“受胁物种”分为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四个等级,它们均属于优先白癜风疾病骨肽注射液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ss/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