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视神经炎 > 视神经损伤 > 干货眼科几种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下
当前位置: 视神经炎 > 视神经损伤 > 干货眼科几种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下
疾病简介
白内障
凡是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称为白内障。此时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就不能看清物体。世界卫生组织从群体防盲、治盲角度出发,对晶状体发生变性和混浊,变为不透明,以至影响视力,而矫正视力在0.7或以下者,才归入白内障诊断范围。
发病症状
双侧性,但两眼发病可有先后。视力进行性减退,有时在光亮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固定的黑点。由于晶体不同部位屈光力变化,可有多视、单眼、复视,近视度增加。临床上将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囊下三种类型。
皮质性白内障(corticalcataract)以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为主要特征,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初发期、未成熟期、成熟期、过熟期。
核性白内障(nuclearcataract):晶体混浊多从胚胎核开始,逐渐扩展至成人核,早期呈黄色,随着混浊加重,色泽渐加深如深黄色,深棕黄色。核的密度增大,屈光指数增加,病人常诉说老视减轻或近视增加。早期周边部皮质仍为透明,因此,在黑暗处瞳孔散大视力增进,而在强光下瞳孔缩小视力反而减退。故一般不等待皮质完全混浊即行手术。
后囊下白内障(posteriorsubcapsularcataract):因混浊位于视轴区,早期即影响视力。
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没有确切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都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一些早期白内障,用药以后病惰可能会减慢发展,视力也稍有提高,但这不一定是药物治疗的结果,因为白内障的早期进展至成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有可能自然停止在某一发展阶段而不至于严重影响视力。一些中期白内障患者,用药后视力和晶状体混浊程度都未改善。近成熟期的白内障,药物治疗更无实际意义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不下几十种,有眼药水或口服的中西药,但都没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为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型白内障手术。此手术目前主要集中在我国比较先进的大中城市开展。使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状,然后连同皮质一起吸出,术毕保留晶状体后囊膜,可同时植入房型人工晶状体。老年性白内障发展到视力低于0.3、晶状体混浊在未成熟期、中心核部比较软,适合做超声乳化手术。其优点是切口小,组织损伤少,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老式的囊外摘除术不同,它需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切口较囊内摘出术小,将混浊的晶状体核排出,吸出皮质,但留下晶状体后囊。后囊膜被保留,可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可立即恢复视力功能。因此,白内障囊外摘出已成为目前白内障的常规手术方式。
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是将混浊的晶状体完整地从眼内取出的一种手术。此手术需要较大的手术切口,因手术时晶状体囊一并被摘除,故不能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术后注意事项:植入人工晶状体后,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思想上要重视,不要认为手术后就万事大吉,应加强观察,注意术眼有无疼痛,人工晶状体位置有无偏斜或脱位,眼前节有无炎症渗出,虹膜及瞳孔是否发生粘连等。医院检查1次,包括视力、人工晶状体及眼底情况。1个月后遵医嘱,定期复查。
②术后3个月应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低头动作,避免过度劳累,防止感冒。
③术后1个月内每日数次清用激素及抗生素眼药,并且遵医嘱滴用作用较弱的扩瞳眼药,以防止瞳孔粘连。对长期满用激素类眼药者,应注意眼压情况,避免产生激素性青光眼。
④保持大便通畅,少吃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多吃水果及蔬菜。
⑤术后3医院常规检查,并作屈光检查,有屈光变化者可验光配镜加以矫正。一般1个月后可正常工作和学习。
5.术后并发症:白内障术后可出现多个并发症,必须根据各个并发症的原因作对症处理。
①对于切口渗漏引起的浅前房多主张重新缝合切口;如果程度较轻,可通过加压包扎术眼,有时浅前房可以恢复。如果脉络膜脱离伴有切口渗漏时应重新缝合切口,形成前房;如果脉络膜脱离范围较大,脱离区后巩膜切开引流可加速眼压的恢复和脉络膜脱离复位;如脱离范围较小,无明显的切口渗漏,可加强抗炎,加压包扎数天后脱离多能逐渐消失。在瞳孔阻滞的早期可用强的散瞳剂、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减轻炎症或全身用高渗剂。然而,最根本的措施是重新沟通前后房的交通,虹膜切开术可达到此目的,YAG激光进行周边虹膜切开则更为简便。
②由于角膜内皮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了持续性角膜水肿,角膜光学性恢复有赖于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于不便行角膜移植的患者,局部可通过高渗剂、配软性接触镜或去除病变区的上皮细胞层后用结膜瓣遮盖来缓解症状。术中应避免器械和人工晶体接触角膜内皮,使用粘弹剂保护角膜内皮,避免长时间冲洗前房;术后尽快处理玻璃体及其他组织与角膜内皮的接触,均可在较大程度上减少术后持续性角膜水肿的发生。
③少量前房积血一般数天内自然吸收,积血充满前房伴高眼压则应立即进行前房冲洗。玻璃体积血少量时多能吸收,大量时应进行后段玻璃体切除术。上皮植入前房的治疗效果不好,预后较差,一经诊断,应立即切除病变区切口附近的深层巩膜,并冷冻受累区角膜后面的增生上皮组织,切除受累的虹膜,冷冻或切除受累的睫状体,为确保玻璃体不与角膜粘连还应进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后的葡萄膜炎一般应用皮质类固醇、前列腺素抑制剂及散瞳剂等药物多能控制,但需要同时寻找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④白内障术后一旦怀疑眼内炎,应立即抽吸房水及玻璃体进行细菌或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用玻璃体切割器切除受累的玻璃体,并向玻璃体腔、静脉和球结膜下注射抗生素。术后青光眼的治疗应局部和全身进行降压处理的同时进行病因治疗。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保守治疗无效时一般均采取手术复位,必要时将人工晶状体取出或更换人工晶状体。YAG激光囊膜切开术是治疗后囊膜混浊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如已植入人工晶体,激光切开时应避免损伤人工晶体;此外,也可用穿刺刀从睫状体平坦部进入眼内,将混浊及增厚的中央部后囊膜切开。对视网膜并发症,如黄斑囊样水肿可应用消炎痛、皮质类固醇。而视网膜脱离者当手术治疗。
疾病预防
注意精神调摄:遇事泰然处之,心胸应宽广,保持情绪舒畅,要制怒。培养对养花、养鸟、养金鱼的兴趣来陶冶情操,多与年轻人交谈,能分散对不愉快事情的注意力,激起旺盛的生活热情,能起到阻止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
加强用眼卫生,平时不用手揉眼,不用不洁手帕、毛巾擦眼、洗眼。用眼过度后应适当放松,久坐工作者应间隔1~2小时起身活动10~15分钟,举目远眺,或做眼保健操。要有充足的睡眠,及时恢复疲劳。
积极防治慢性病,包括眼部的疾患及全身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最易并发白内障,要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饮食宜含丰富的蛋白质、钙、微量元素,多食含维生素A、B、C、D的食物。平时多食鱼类,能保持正常的视力,阻缓病情的进展。
吸烟易患白内障已被实践所证实,应及早戒烟。
疾病简介
青光眼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力或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眼内压力升高可因其病因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持续的高眼压可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造成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全部丧失甚至失明。故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病种之一。
发病原因
劳累过度、睡眠不足、情绪波动、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等因素,可以影响血管神经调节中枢,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一方面可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睫状肌水肿、前移,堵塞前房角,使房水流出通道受阻;另一方面可使房水分泌过多,后房压力过高,周边虹膜受压向前移而使前房变浅,前房角变窄。这些因素均可引起眼压的急剧升高,最终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
鉴别诊断
青光眼病人的治疗有赖于准确的诊断。青光眼病人的诊断与其他疾病一样,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可疑患者,首先应测量眼压。眼压大于3.20kPA(24mmHg)为病理性高眼压,但一次眼压偏高不能诊断青光眼,而一次眼压正常也不能排除青光眼。因为眼压在一日内呈周期性波动。日眼压波动大于1.07kPA(8mmHg)为病理性眼压。正常人双眼眼压接近,如双眼压差大于0.67kPA(5mmHg)也为病理性眼压。其次应检查眼底,观察视盘改变,青光眼的视盘改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表现为病理性陷凹,目前普遍采用陷凹与视盘直径的比值(C/D)表示陷凹大小。C/D大于0.6或双眼C/D差大于0.2为异常;视盘沿变薄,常伴有视盘沿的宽窄不均和切迹,表示视盘沿视神经纤维数量减少;视盘血管改变,表现为视盘边缘出血,血管架空,视盘血管鼻侧移位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此外,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由于它可出现在视野缺损前,被认为是青光眼早期诊断指征之一。视野检查对青光眼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因为它代表了视神经的损伤。临床常见视野缺损类型有:视阈值普遍降低、弓形缺损、鼻侧阶梯、垂直阶梯、颞侧扇形缺损、中心及颞侧岛状视野。通过上述检查,我们可以诊断青光眼,但在开始治疗前还应确定青光眼的类型。首先检查前房角,房角开放者为开角型青光眼,反之则为闭角型青光眼。通过房角检查,青光眼分类诊断仍有困难时,可查房水流畅系数(C值)。C值小于0.1为病理性,压畅比(Po/C)大于为病理性,主要见于开角型青光眼。但需注意,闭角型青光眼反复发作后C值及压畅比也可异常。另外我们对一些疑似青光眼可选一些激发试验,以辅助诊断。
疾病预防
预防青光眼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具有青光眼危险因素的人,在不良精神因素等诱因刺激下随时激发青光眼形成,所以平素必须排除一切可以诱发眼压增高的有害因素,预防青光眼发生。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青光眼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就是长期不良精神刺激,脾气暴躁、抑郁、忧虑、惊恐。
2、生活、饮食起居规律,劳逸结合,适量体育锻炼,不要参加剧烈运动,保持睡眠质量,饮食清淡营养丰富,禁烟酒、浓茶、咖啡、适当控制进水量,每天不能超过—ml,一次性饮水不得超过ml。
3、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用眼,不要在强光下阅读,暗室停留时间不能过长,光线必须充足柔和,不要过度用眼。
4、综合调理全身并发症。
5、注意药物影响。
6、妇女闭经期、绝经期、以及痛经可是眼压升高应高度重视,经期如出现青光眼表现者,应及时就诊专科。
7、青光眼家族及危险因素者,必须定期复查,一旦有发病征象者,必须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视功能突然丧失。
疾病描述
黄斑病
黄斑在视神经盘的颞侧0.35cm处并稍下方,富含叶黄素,呈黄色的小区,称为黄斑。黄斑中央的凹陷称为中央凹,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与黄斑长期的光损伤、遗传、代谢、营养等因素有关。
黄斑病的治疗
针对眼底黄斑病变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到眼底出现黄斑病变的原因,这样才能有效的去除病灶,医学专家指出,现在导致眼底黄斑病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还是因为脾肾阳虚、心营亏虚、肝肾不足、肝气郁结所致,出现这种病症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视力渐降,视物模糊,患者情志不舒,头晕目胀等症状,眼底黄斑病变怎么办?从眼底黄斑病变的原因上来看,这一眼病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补脾益肾、养心补血、补益肝肾、清热疏肝、行气活血,医院专家为您推荐中医疗法。
中医治疗黄斑病变是您最佳的选择,"祛障复明平衡疗法",该方法注重调理脏气虚衰、脾肾两虚、肝郁火旺等五脏功能,另外,有些人多继发于糖尿病等多种虚损性疾病,故中医治疗眼底黄斑病变是以虚证论治,兼顾痰湿等病理产物。治疗眼底黄斑病变标本兼治,而且以补虚为主,辨证施治。
治疗措施
黄斑裂孔:视力下降。高度近视眼的黄斑裂孔,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很大,需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或玻璃体。
黄斑视网膜前膜:膜的收缩可使黄斑发生皱褶、变形,黄斑水肿,引起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在ERM较厚并遮挡凹,视力下降或变形时,可采用玻璃体剥除前膜。
疾病简介
视神经疾病
视神经为是第Ⅱ对脑神经,由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索(axon)即视神经纤维汇集而成。自视神经乳头起至视神经交叉止,分为四个部分。在视神经纤维汇集并穿过巩膜管巩膜筛板处为球内段。也就是检验镜下能见到的视乳头;在穿过筛板进入球后为眶内段;由眶内进入视神经骨管内为管内段;出骨管后达视交叉前角为颅内段,全长大约42~50mm。其中球内段1mm,眶内段25~30mm,管内段5~6mm,颅内段10~13mm。眶内段在眶内作S状弯曲,以利于眼球活动。覆盖于视神经周围的硬鞘膜、蛛网膜、软鞘膜均从颅内同名脑膜直接延伸而来。因此视神经硬鞘膜下和蛛网膜下间隙,也与颅内同名间隙沟通,脑脊髓液填充于内,直达球后盲端。软鞘膜除直接从外面将视神经包裹外,还深入视神经基质内,使视神经纤维分隔成许多丛束,成为视神经间隔膜。来自眼动脉及其分支的软鞘膜血管亦随之分布,构成视神经外周部分血管网。并与由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所形成的视神经轴心血管系统吻合。视神经纤维粗细不一,总数约万根。除一小部分至瞳孔中枢顶盖前区外,其余进入视路。在眼底的分布排列情况可作如下归纳。视乳头-黄斑纤维束(papillomacularbundle)位于视乳头颞侧,来自鼻侧视网膜的视神经纤维位于视乳头鼻侧,来自视网膜颞侧的视神经纤维则分别插入视乳头-黄斑部纤维束的上下方。此种排列情况,一直保持到球后10~15mm处才发生改变,视乳头-黄斑纤维束转入视神经干中央(占视神经横断面的1/4),颞侧纤维移至颞侧,而鼻侧纤维仍在原来位置。
视神经纤维在组织学上相当于中枢神经的白质,炎症等病变损害时无痛觉,而硬鞘膜则富有感觉神经纤维。
视网膜中央动静脉位于视神经干中央,于离球后7~14mm处进入及走出视神经。动眼为眼动脉分支,静脉注入眼上静脉或海绵窦。
视神经球内段直径约1.5mm,神经纤维无髓鞘,经过巩膜板后变粗,增至3mm左右,纤维出现髓鞘(无神经膜,与周围神经不同)。视神经纤维在通过巩膜管筛板处极为拥挤。巩膜筛板为球壁最薄处,仅为其周围巩膜厚度的1/3(2/3移行于硬鞘膜)。在环绕视神经的巩膜内,有由后短睫状动脉分支相互吻合动脉“环”(Zinn-Hallar“环”),与视网膜中央动脉后短动脉,仅视乳头表层神经纤维血供来自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毛细血管)。视神经的鼻侧是碟窦及后筛窦,其间只有菲薄的骨板相隔。
疾病类型
视神经疾病的常见病因有三:炎症、血管性疾病和肿瘤。中老年患者首先考虑血管性疾病,青年则应考虑炎症、脱髓鞘疾病。
治疗方法
一、视神经炎:本病部分患者不治疗可自行恢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是减少复发,缩短病程。
二、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治疗:
1、针对全身病治疗,改善眼部动脉灌注。
2、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循环障碍所致的水肿、渗出,对动脉炎性尤为重要。如临床和血陈、CRP检查考虑为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应早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以挽救患者视力,并预防另侧眼发作。
3、静脉滴注血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
4、口服乙酰唑胺降低眼内压,相对提高眼灌注压。但对其作用尚有争议。
睿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是睿视医疗,“健康中国”在路上,我们在路上。
小睿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ss/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