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和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临床门诊普通人群就医的前10位主要原因,由于对头晕及眩晕的定义和理解不同,大量头晕及眩晕患者未能得到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本文介绍眩、晕及眩晕相关的中西医相关知识。一、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1、眩与晕的文字学考证(1)眩“眩”字由“目”加“玄”构成,“玄”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里就象两个绳子相对一撮而形成的形状。《道德经》说:“玄而又玄,谓之众妙之门”玄在这是指转,引申为转变。《说文解字》注解“玄”为“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說文解字注》“纔(cai,悬索)既微黑,又染則更黑,而赤尚隐隐可見也,故曰黑而有赤色,至七入则赤不见矣。”许慎和段玉裁解释“玄”为从微黑向黑色转变过程,也就是变化的意思。“眩”字古意有三,一是指看。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燕策三》:“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二是指眼花。春秋末期左丘明所撰《国语·周语下》有“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的记载,战国末期至西汉间的《中庸》也有“尊贤则不惑……敬大臣则不眩。”的记载,《说文解字》注解“眩”为“目无常主也。”东汉末年刘熙《释名》“悬也。目視动乱,如悬物遙遙然不定也。”的记载。三是指迷惑。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的《尔雅·释言》“眩,惑也。”三国时期魏国张揖撰写的《广雅》解释为“眩,乱也。”(2)晕《说文解字》注解“晕”为“日月气也。”《史記·天官书》“兩軍相當,日暈。”《釋名》“暈,捲也。氣在外捲結之也,日月俱然。”《正韻》“日旁氣也。”《說文解字注》“日光氣謂日光捲結之氣。……氣在外捲結之也,日月皆然。”由此可见,在古代“晕”字本意并非疾病,而是指日月周围出现的一种天文现象。(3)眩晕“眩晕”病名首见于南宋淳熙元年(年)陈无择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书卷七记载“夫寒者……多使挛急疼痛,昏不知人,挟风则眩晕。”南宋宝祐元年(年),严用和在《济生方·眩晕门》也说“所谓眩晕者……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其后医家多以“眩晕”作为病名。2、传统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简史(1)眩晕的概念《黄帝内经》有眩冒、掉眩、目眩等病名,但未给出确切含义。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眩晕门》对眩晕的概念给予了较明确的论述“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目眩运转,如在舟车之上。”《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孔颖达疏注:“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即服药后出现恶心、头眩、胸闷等反应者称之为“瞑眩”。这是关于药物性眩晕的最早记载。(2)眩晕的病因《黄帝内经》对眩晕的记载较多,但分散在《素问》及《灵枢》多篇中,总的来说认为眩晕属虚证,病因有禀赋不足,外邪袭脑;髓海不足,不能上充于脑;肝失疏泄、气机逆乱也可引发眩晕。《内经》提出的因虚致眩学说和因风致眩学说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书涉及眩晕的条文共有9篇17条,虽未对眩晕进行专门论述,但多处对眩晕证治进行了阐述,所创立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启发后世朱丹溪等医家提出因水痰饮致眩学说,《伤寒论》对少阳病、阳明病伴随眩晕的论述,是刘完素、张三锡、王肯堂等医家提出因火致眩学说的肇始。《内经》和张仲景以后众多医家对眩晕病因的论述,基本上是对上述因虚致眩、因风致眩、因水痰饮致眩和因火致眩学说的解释与发挥,但也有一些医家提出新的观点。如宋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伤寒头眩与眩冒是因发汗吐下后导致阳虚所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提出“眩晕生于血虚”的观点,对“因虚致眩”学说作了较深入的发挥。明代杨仁斋、虞抟、李中梓和中提出因瘀致眩学说,张景岳认为妇女产后血晕主要是气虚,但血奎痰盛也可引起,清代周构元在《温证指归》则从温病学理论阐述了眩晕发病的基本病机。这些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关于眩晕的理论和治疗方法。(3)眩晕的病位《黄帝内经》对眩晕病变部位的观点主要基于中医脏腑学说和病因病机理论,认为与肝、肾、心等脏器有关,历代医家多从《内经》之说,从肝、脾、肾论治眩晕。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qx/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