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炎

宝宝尿床的诊断是有规范的


编辑:河南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五临床学院)新生儿科崔法新(粪土侯)

新乡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新生儿咨询、急救--15670

新生儿科门诊、儿童发育行为门诊:--

编者的

声明:本平台的知识仅供学习,不作为治病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

编者写或者转载这些文章的初衷是为了给家长们一个育儿的正确方向,恳切希望家长们多读、常读,慢慢的熟悉、掌握育儿知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犯方向性错误,而能够自由发挥,顺势而为,给孩子、给自己更大的自由度。+

◎妈妈学习娃健康

大于5岁的孩子仍在夜间睡眠时频繁发生无意识的尿床行为,家长们该警惕了!

9岁的孩子最近性格变得孤僻可能是因为尿床引起的。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此类问题,家长需要重视:

1、5岁后还是不能控制排尿,有频繁尿床的习惯。

2、以前尿床的情况已经慢慢减少,可是近段时间突然增多了。

3、平常没什么特殊表现,白天突然出现尿频尿急,裤子上有尿渍。

发现上述情况,家长既不可过于责怪孩子,也不可长期处于观望状态,医院就诊,让孩子得到妥善治疗。目前,医院针对遗尿儿童,配备有成熟的治疗方案,会对患儿进行全方位整体评估,治疗效果显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5%的5岁娃仍尿床(遗尿)即指通常指儿童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

一般而言,年龄小、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排尿和控尿能力还未发育成熟,会出现尿床、尿裤子的情况,这属于正常发育过程,并不是一个疾病状态。排尿的过程其实是靠神经系统的控制,让人们知道膀胱胀满了,继而神经系统支配我们把尿排出去,这个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是从出生开始逐渐发育成熟的。通常孩子一般三至四岁左右能够控制白天的排尿,五至六岁以后能控制夜间排尿。伴随着孩子自身控尿意识的提高及发育的逐渐完善,尿床情况会逐渐减少。

“如果>5岁以上的孩子仍在夜间睡眠时频繁发生无意识的尿床行为,频率达到每周三次并持续三个月以上,就有可能属于遗尿症了,这是目前国际上和国内现在普遍采用的一个诊断遗尿症的标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孩子在发育方面可能比正常的孩子要落后,家长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及时寻求医生的指导和帮助。”

一、儿童遗尿症的评估

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单一症状性和非单一症状性。

单一症状性遗尿症是指无任何疾病问题引起的单纯性的夜间尿床,“实际上,大部分孩子的遗尿症都是原发的单一症状遗尿。”膀胱容量和大脑发育延迟(即排尿、控尿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能力发育落后)是引发单一症状性遗尿症的主要原因。“这些发育延迟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孩子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曾有过遗尿症,那么势必会导致孩子遗尿症的发生率要高于正常人。”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小的时候排尿训练不得当、母乳喂养、心理压力、环境因素等等,都会影响孩子整体的排尿控制能力。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非单一症状性遗尿症有可能合并了膀胱功能问题,如白天尿频、尿急或排尿异常等等。

“继发性遗尿症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原因引起。”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肾脏疾病,比如肾炎、肾病、肾小管发育的异常和泌尿系感染等,都可能会有尿床问题;二是甲亢、糖尿病一类的代谢性疾病;三是神经系统疾病,比如脊膜膨出、垂体瘤等。“只有先排除一些继发疾病,非单一症状性遗尿,才能诊断孩子是不是一个单一症状性的遗尿症,这需要家长的密切观察和医生的诊断评估来进行区分。”

儿童遗尿症的诊断标准:①在不适合的或社会不能接受的时间和地点发生正常的排尿,即遗尿患儿睡眠时排尿在床上,通常不会因尿湿而醒来,有遗传倾向;②年龄大于或等于5岁;③10岁以下每月至少2次以上,10岁以上每月至少1次;④尿量应该可以把床单湿透。

二、遗尿症的病因不明确,研究认为是多病因的。

1.遗传因素许多遗尿症儿童的父亲或母亲乃至近亲亦有遗尿症患病史。

2.睡眠觉醒障碍当夜间膀胱充盈时,脑电图改变由深睡眠转入浅睡眠状态。膀胱充盈时的这种觉醒反应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善的,遗尿症就是这种发育过程的延迟或障碍所致。

3.抗利尿激素(ADH)分泌节律失常正常儿童ADH的分泌存在日少夜多的周期性节律,在遗尿儿童中ADH分泌节律存在紊乱甚至颠倒的情况。

4.膀胱功能不良研究发现86%的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存在不同类型的膀胱功能不良,包括:逼尿肌不稳定、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小、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以及梗阻型排尿类型。

5.心理因素心理学因素在原发性遗尿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如家长责骂可以使患儿遗尿症状加重,情绪好、自信心强的患儿遗尿往往易于得到控制。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发育迟滞、焦虑症可以导致继发性遗尿。

6.器质性疾病某些器质性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尿路感染等疾病可以引起遗尿症,

具体病因分类:

1.精神因素:

是小儿尿床的常见原因,如小儿白天过度疲劳,晚上睡前过于兴奋,遭受惊吓或者突然换新环境等。

2.父母的因素:

小儿尿床与父母对其不正确教养习惯有关,实际上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可接受排尿训练,如果给孩子用纸尿裤时间太长,夜里又没有叫醒孩子去厕所的习惯,都会导致小儿没有良好的控制排尿的习惯,而出现尿床。所以应勤给孩子更换尿布,大一点时就进行把尿训练,防止儿童遗尿症的发生。

3.疾病因素:

绝大多数尿床为功能性病变,是由于大脑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引起。部分儿童因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少数小儿患有蛲虫病、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隐性脊柱裂、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疾病,但所占比例较小。

4.遗传因素:

尿床与遗传有关,若父母双方有尿床史则孩子发生尿床机率为75%,若父母有一方有尿床史则孩子发生率为44%,若父母双方均无则仅15%。

另外遗尿症有明显的遗传因素,男孩多见。研究发现父母一方有遗尿症史,孩子发生遗尿症的可能性大约40%;如父母双方均有遗尿症史,孩子发生遗尿症的可能性高达70%;而父母双方均无遗尿症史,孩子发生遗尿症的可能性仅为15%。原发性夜遗尿的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基因遗传以及多种遗传模式共存等。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有11个家庭中所有的后代都患夜遗尿,可能的原因是父母之一存在纯合突变的遗尿相关基因或者父母均存在杂合突变;Eiberg等人针对户丹麦家庭进行普查发现有11个家庭至少两代人中有夜遗尿患者,这些家庭中共有82名小孩,其中39名患有夜遗尿,男女比为17:22,同时夜遗尿患者的分布情况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伴较高的外显率。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Frary共分析了个家庭,共名成员,其中名成员患有夜遗尿,并将家庭分为3组:第一组为父母均患夜遗尿、第二组为父母任何一方患夜遗尿、第三组为父母双方均未患夜遗尿。分析发现第一组中的所有后代均患夜遗尿,第二组中53%的后代患夜遗尿,第三组中36%的后代患夜遗尿,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夜遗尿可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遗传。

(3)多基因遗传

目前尚未找到原发性夜遗尿相关的致病基因,有学者推测夜遗尿的发生是环境和多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

(4)多种遗传模式共存

一项来自瑞典个原发性夜遗尿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43%,而隐性遗传者仅为9%,散发者占33%,而如果只考虑一级亲属中有无夜遗尿则散发者占44%。vonGontardA等人的研究结果跟上述的瑞典研究结论相似,他们的研究表明44%的夜遗尿为常染色显性遗传伴高外显率,23.3%伴低外显率,4.4%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散发病例占28.3%。

目前认为夜遗尿的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高外显率为主,随后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低外显率,再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约1/3患者为散发病例,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同时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间也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尽管目前尚未明确原发性夜遗尿相关的致病基因,但有报道其位点主要定位于12q(D12S80/43)以及13q(D13S/91)。尚见有染色体8和22的报道。

与尿液浓缩关系密切的水通道蛋白-2(APQ2)的基因位于12q13,同原发性夜遗尿相关基因处于相同基因座,且去氨加压素治疗原发性夜遗尿时有APQ2表达增加,但迄今尚未发现该基因与原发性夜遗尿有关的证据。这也说明伴夜尿多的原发性夜遗尿并非源自产尿器官——肾脏,而是其上游的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

此外,一系列基因多态性被认为与原发性夜遗尿的发病有关,如年Bhatia提出,原发性夜遗尿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为共患病。我国学者也观察到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位点由G到C的转换可能与原发性夜遗尿发生有关。尚有关于5羟色胺受体2A基因Rs多态性、神经元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CC型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夜遗尿发病相关的报道。

三、尿床有可能影响孩子孩子的神经心理发育

遗尿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早的诊断,还会给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不可小觑的危害,因此早诊早治非常关键。

遗尿症的自愈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恢复,如果尿床问题持续存在,会致使孩子性格变得异常,出现自卑自闭、寡言少语、拒绝与他人交往的现象。如果发现孩子已经诊断为遗尿症,最好还是不要等,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能给他制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

“让孩子更有信心,让他的心理上更加健康快乐。”

四、遗尿症该怎么改善?

“目前针对遗尿症的改善治疗包括生活习惯改变、功能性训练、药物治疗以及心理疏导。

”饮水习惯调整是生活习惯改变之一。建议白天让孩子多喝水,晚饭以后尽快减少孩子饮水量。其次,晚饭别吃得太晚,以清淡少盐为主。

同时让孩子睡眠规律,睡前排空膀胱。

另外还要预防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善,其实有一部分人是能够逐渐减轻病情的。”

膀胱功能训练在白天进行,白天排尿时尽量分次进行,以加强尿道括约肌对排尿的控制。

行为治疗主要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和唤醒疗法。

功能性训练则是通过憋尿和排尿的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白天当孩子想上厕所的时候,尽量让他先憋一会儿,让大脑去感受膀胱的膨胀感,一开始可以从10分钟开始,然后逐渐延长,让孩子练习憋尿能力。”

在孩子刚开始排尿的时候,尝试立刻让他憋住,然后控制几秒钟再排,分两至三次排完,这样不仅可以练习大脑对排尿的一个控制能力,还对肌肉收缩控制能够起到练习作用。

“半夜叫醒孩子排尿也是改善尿床的有效训练方法。”一般孩子夜间尿床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家长在掌握孩子尿床规律之后,可以在孩子遗尿前30分钟叫醒孩子排尿。“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叫醒是彻底叫醒孩子,让孩子在完全清醒状态并对膀胱有感知,意识到自己处于憋尿状态需要排尿,这样才能够达到行为训练效果,部分人是可以好转或者能够得以控制住。”可见,夜间叫醒孩子排尿还真不能“糊涂”。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家长也可以用遗尿报警器夜间叫醒孩子排尿。

药物干预治疗指的是给予抗利尿激素,可以减少夜间尿液的产生,甚至有研究发现,补充抗利尿激素以后,会增加孩子的觉醒度。”在进行药物治疗当中应当继续结合生活习惯改变和行为训练,这样才能让遗尿症得到更有效改善。

抗胆碱能药物:该药通过解除膀胱平滑肌痉挛,松弛逼尿肌,减少其收缩频率,起到治疗作用。

心理治疗帮助患儿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多安慰,多鼓励,消除其羞耻感,治疗有效后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家长千万不要去责怪孩子尿床,这本身就不是孩子的错误。”

增强孩子自信,保证孩子精神放松,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并适当进行心理疏导,这些也是帮助孩子改正遗尿症的关键所在。

最后是病因治疗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6月1号--6月5号崔法新及同事们门诊具体排班表

6月1日(星期一):崔法新全天(15670)上午9:00-11:50,下午坐诊14:40---17:30,门诊大楼二楼诊室

6月2日(星期二):马俊枝()全天,上午9:00-11:50,下午14:40---17:30,门诊大楼二楼诊室

6月3日(星期三):马俊枝()上午9:00-11:50,崔法新(15670)下午14:40---17:30,门诊大楼二楼诊室

6月4日(星期四):上午停诊,崔法新(15670)下午坐诊14:40---17:30,门诊大楼二楼诊室

6月5日(星期五):马俊枝()上午9:00-12:00,马俊枝()、侯玮琦()下午坐诊14:40---17:30门诊大楼二楼诊室

新生儿科儿童发育行为门诊具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pl/315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