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公益活动由侯老师跟大家分享:“视瞻昏渺”知识回顾
视瞻昏渺
视瞻昏渺是指外眼无异常,不红、不肿、不痛,而自觉视力渐降,视物昏渺,蒙昧不清的症状。可分为肝郁气滞视瞻昏渺、湿热上犯视瞻昏渺、阴虚火旺视瞻昏渺、精血亏损视瞻昏渺。
见于现代医学的脉络膜、视网膜炎、慢性球后视神经炎。多由神劳精亏,血虚气弱等引起,常见于多种内障眼病。
视瞻昏渺是因气血失调,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以自觉视力下降,视物昏蒙不清而外眼无异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老年性黄斑变性。
病因:
因为劳神、心血耗散过多、伤极到神;体内血少(肝血不足);由于体内元气虚衰不足;肾精亏虚不足;痰浊过多。现代中医认为:视瞻昏渺除虚证外,还有实证。譬如痰浊过多,亦易得此眼病,尤其浊邪上犯型的视瞻昏渺,多是湿热内蕴,熏蒸清窍;或是痰湿化热,上犯目内;或是痰湿偏重,导致脉络膜、视网膜水肿,还有渗出,形成病变。
浊邪上犯型视瞻昏渺症状特征:当浊邪上犯,会出现昏花朦胧看不清,就象有块布遮在眼前;有的就象有雾在眼前看不清;有的眼前如有一层薄纱;有的看上去有黑点在飞舞,有的人看到有闪光的幻影;有的人看到的视觉中央有一团灰色或者黄褐色的阴影;有的人看到的是变形的,比如说直的,却看成弯弯曲曲的,小的看是大的,而大的又会看是小的。当热邪、湿邪聚集在一块,停留在体内太久之后,人体会出现头重脚轻、胸闷、食少口苦、小便少黄、脘腹憋闷、口苦发腻、舌苔黄腻,痰多,不停的吐痰、脉象又濡又数又滑。
浊邪上犯型视瞻昏渺
主症:在眼部,如自觉昏花朦胧,犹如薄纱遮眼;见有黑点飞舞;视瞻有灰色或黑色阴影;视物变形,如视直如曲,视大为小;眼底可见脉络膜、视网膜有边界模糊之黄白色渗出斑。或见黄斑区水肿,渗出,中心凹反光不清等。
兼症:在全身,如头重,胸闷,食欲不振,小便黄少,口苦而腻,舌苔黄腻,脉濡数。或脘腹闷胀,多痰,口苦而腻,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浊邪上犯型视瞻昏渺主要是湿,热,痰等邪气造成,湿热内蕴,熏蒸清窍,或痰湿化热,上泛目内,引起脉络膜和视网膜水肿、渗出等病变,出现视物不清,眼见黑点。若病变位于黄斑区,水肿、渗出较重,则眼前正中出现灰黑色阴影,视物变形,视力下降明显。
湿热偏重者,水肿较甚;痰浊为重者,渗出物多呈团状,且病变区比较污秽。
治疗浊邪上犯型视瞻昏渺的思路是“清热利湿,祛痰化浊”。
解决浊邪上犯型视瞻昏渺“三仁汤”方剂组成:
杏仁15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生)18克、半夏15克、厚朴6克、白通草6克、飞滑石18克、竹叶6克。
杏仁~能宣通上焦肺气,具有行气化湿的作用;
白蔻仁~行气化湿,可用来宣发中焦,化解中焦湿邪雍滞;薏苡仁~健脾、渗湿利水,引导湿热往下焦走而不上逆;
半夏~除湿消痞,降逆止呕;
厚朴~除湿消痞,散满;
白通草、飞滑石、竹叶~清利湿热;
此方有清热利湿,能够宣上、畅中、渗下,打通三焦通道,让浊气浊水往下走,但药力不是很迅猛,只能用来解决湿热初期阶段,如造成头痛,怕冷,身上沉重,到处都感觉有酸楚疼痛,舌苔白,嘴巴还不会渴,不想喝水,脉又弦又细,而且还很濡,面色淡黄,胸闷,不会感觉到饿,尤其是午时之后,身上会发热,也可使用。用2升甘澜水煎煮完后,取毫升药汁,分成三次,饭后进行服用。此方剂侧重于湿热偏重。
浊邪上犯,痰浊湿热上行到眼部可用温胆汤。
温胆汤方剂组成:半夏(熟)6g,竹茹6g,枳实2粒,伏苓5g,生姜12g,大枣1粒,甘草3g,用1.6升水煎煮取ml分三次饭后温服。
熟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阻断浊邪往上走;
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胃气上逆),协助半夏;
枳实~行气,消痰,协助半夏,竹茹加强化痰作用,让气运行起来,痰随气往下走;陈皮~理气燥湿协助半夏理气;茯苓~燥湿健脾;
生姜~引导其他药到中焦,振奋脾阳,让源头上少产生湿;
大枣~和生姜相互协助;甘草~调和所有药。
此方能理气、化痰、燥湿、清胆、和胃。也可解决胆气不足、情志不遂,造成痰浊内扰,胆怯易受惊、心烦、失眠多梦惊悸不安、呕吐、眩晕、癫痫。
此方剂侧重于痰热偏重。
想了解更多中医养生知识的家人们请通过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gr.com/sjbb/8209.html